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研究性修缮保留长城“野味儿”

    【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

    ◎本报记者 华 凌

    夏日炎炎,长城内外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只见一架灰色的无人机飞起,沿着如巨龙蜿蜒的长城徐徐前行。

    “人到不了、眼看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山脊外侧,无人机就派上用场,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对长城进行巡查。”近日,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香屯村长城保护员王东旺一边操作着无人机遥控器巡护长城,一边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历史的见证,其修缮和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北京积极推动研究性修缮项目,坚持最低程度干预,保留长城古朴风貌,同时应用科技手段进行预防性保护,探索新的路径,努力让古老的长城在新时代焕发青春的活力。

    遵循“最小干预”原则

    作为北京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北京市延庆区境内长城达179.2公里。自上世纪50年代起,该区便开始进行长城保护与发展的探索。

    今年初,八达岭西段长城修缮工程启动现场踏勘。这段长城范围主要是64号至66号敌台间的墙体,全长700余米,计划今年三季度具备通行条件。届时,全长23.3公里的八达岭段砖石长城将实现全线贯通。

    “此次不同于以往的一般性保护修缮,主要开展研究性修缮。”延庆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于海宽介绍,“研究性修缮就是结合考古、力学等分析,不恢复最初的建筑形态,而是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保留长城‘野味儿’,主要对坍塌部位开展局部归砌、局部归安、基础稳固、重新组织排水措施等,并对现存植被进行科学分析。”

    长城修缮的理念在不断演进。从最初的“残状修复”到“以抢险加固、现状保护为主的保护性修缮”,再到如今,北京市将长城保护工作的重心由一般性保护工程向研究性修缮转变。

    于海宽说,2021年启动的延庆大庄科长城修缮工程中,选取大庄科香屯段长城作为试点,利用智能物联网设备以人工智能打卡和慢直播定帧的方式,保存修缮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周边植被的生长情况,构建长城保护全过程可回溯追踪的数字化档案。工作人员在北京市首次引入正规考古发掘,探索实施“精心修长城、边修边研究”的修缮、考古、研究并重模式,在长城保护理念、修缮技术和多学科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多项成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六三在2024八达岭长城文化论坛·主题论坛上指出,将认真完成八达岭段64号至66号保护修缮设计工作,以考古勘察为依据,以多学科研究为手段,以数字化跟踪记录为保障,形成包含考古、勘察、测绘、设计、施工、评估、利用全业务链条的全周期闭环管理,形成具有示范性的设计施工方案。

    加强预防性保护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只有把长城的本体和附近的环境保护好,才可能谈得上保护传承。”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表示。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景观,长城的生存与气候、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例如,历经几百年自然气候和人为活动因素影响,明代长城很多段墙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面临严峻挑战。长城的形变和残损程度及发展趋势是保护中尤为关注的问题。

    2019年,北京公布的《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提出,到2035年,通过抢险、日常维护等手段,北京市将实现长城本体和载体全线无险情。

    “预防性监测技术在长城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市文物局遗产管理处处长毕建宇表示,“通过对长城的形变、残损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其还能为长城的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推动长城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局与北京建筑大学战略合作机构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在国内率先开展基于北斗、加速度、气象等多模态融合的长城形变监测技术研究,2023年首次启动北京全域长城航拍监测,完成密云区和延庆区352公里长城资源的航拍和数据分析。

    “我们共获得7万多张航拍照片,通过正射影像及三维建模,对图像上显示的病害类型和段落进行标注,分析北京长城的典型病害。通过持续获取数据,可实现病害变化的自动识别,推动科学保护长城。”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任规划师刘昭祎介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