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促进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

【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伍俊龙

    当前,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态势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成为驱动文化新业态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手段的运用激发了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促使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2023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的营业收入与上年相比保持增长趋势,其中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文化业态增长强劲。未来,文化与科技集成创新、融合发展的特征还将持续凸显,科技全面赋能文化业态创新发展的力量还会继续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将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巨大动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

    一是推动文化与科技协同发展。通过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产业组织兼并重组、金融政策加强支持等手段,克服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之间在技术方面存在的转化成本、技术吸收能力、产业技术标准等障碍,打通两者进行双向知识、技术转移的通道,加速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耦合。

    二是促进文化制造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产业体系健全、产业规模大、产业链完整的比较优势,引导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生物科技等科技资源加快融入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技术装备、专用设备、终端设施的制造技术提档升级,促进物联网、机器人等在文化制造领域率先应用,全面提高文化制造业的科技含量。

    三是提升科技赋能文化服务业的广度和深度。主动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大力推动以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服务业中的应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新时代文艺创作、文化和旅游服务、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数字化利用水平。积极发挥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技术、计算机视觉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对新闻信息、内容创作、创意设计、文化传播、文化娱乐等文化核心领域的作用,丰富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生成、音频生成、图像生成、视频生成及跨模态生成等方面的应用场景,创新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融合实践。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一是依托数字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产业业态更新。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积极研发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化创作、生产、管理、传播系统、平台和工具,不断壮大云旅游、云展览、网络视听、动漫游戏等新业态的市场规模,加速数字文化消费新空间提质扩容。

    二是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新业态。推动数字技术与绘画、音乐、文学、雕塑、戏剧、舞蹈等艺术的高水平融合,发展数字藏品、数字虚拟人、数字文创、数字演艺等文化新业态。大力研发和生产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数字艺术产品和创意设计产品。

    三是加快发展全景式视、听、嗅、触感官交互的沉浸式体验新业态。打造沉浸式体验文化产业链,积极构建沉浸式创意设计、沉浸式内容创作的生产业态,大力发展沉浸式主题公园、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旅游、沉浸式演艺、沉浸式酒店等沉浸式消费业态,拓展沉浸式体验在景区街区、文化场馆、文娱场所等场景的应用,积极推进沉浸式产业基地建设。

    四是提升产业之间关联度,通过跨界融合实现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发展。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向创意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加速拓展,尤其是加快数字文化产业与金融、贸易、法律、物流、广告、康养等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丰富数字文化产业应用场景,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文化价值。

    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一是提升文化装备和文化消费终端科技价值。让科技赋能文化装备和消费品,积极发展智能文化装备,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提升文化装备附加值,提高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等新型文化消费品的市场价值。大力发展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加强高端软件产品和系统的研发投资及产业化。加强文化领域算力、算法、数据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强文化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着力推动数字文化经济增长。

    二是培育更具科技含量的新型文化消费。瞄准科技变革和文化消费演变趋势,通过科技力量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创设新场景适应文化消费偏好,供给新产品满足文化消费需求,投放新工具提高文化消费便捷度,运用新技术提升文化体验。积极促进更多具有交互式、个性化、数字化特征的新型文化消费加快发展,特别是以数字内容为代表的图像、文字、影音、游戏消费。发挥云端文化产品引流作用和线下文化消费的体验式、社交化优势,推动线上文化消费向线下转化,形成更多线下实物消费。着力打造夜间沉浸式文化产品,积极发展夜间文化消费市场。

    三是拓展文化产业开放发展的新增长源。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积极发展既有本土市场效应又适应海外用户喜好的文化产品。创新数字文化服务出口业态,合作开发数字文化产品,发展数字文化贸易。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数字文化品牌,鼓励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数字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走向国际市场。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