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推动科技人才跨组织高效流动

    ◎黄 璐  刘明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引领。科技人才作为人才队伍中最具创新潜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能动主体。推动科技人才在产学研不同主体间高效跨组织流动,对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合力具有重要作用。

    人才产学研跨组织流动意义重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正处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阶段。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模式尚不能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亟待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科技人才在高校、研究机构与产业间的有效流动和深度融合。

    科技人才跨组织流动既包括人事关系在组织间和物理空间发生实质性迁移的“强流动”,也包括虽未离开原有组织,但通过项目合作、联合研发、互访交流和短期培训等更加灵活的“弱流动”。科技人才跨组织流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

    一是科技人才跨组织流动是促进产学研知识共创的重要手段。创新的跨学科、跨领域、跨组织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科技人才的跨组织流动能促进多元创新主体间异质性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思维的碰撞,增强研发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效率。尤其是前沿性、颠覆性技术领域的创新存在高度不确定性,科技人才跨组织流动带动的知识流动能发挥互补效应,显著提高单个创新主体和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活力,形成自下而上的创新涌现。

    二是科技人才跨组织流动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途径之一。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在产学研不同主体间的“弱流动”能促进跨组织知识网络的构建、加快显性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强流动”能进一步引发物理空间迁移下的隐性知识传递。这样能打破产业链和创新链之间的无形之墙,显著促进知识跨组织流动、增强主体间知识融合,提升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和效益。

    三是科技人才跨组织流动是缩短未来产业培育周期的关键变量。科技人才的跨组织流动对实现知识溢出效应、降低知识获取门槛、提升资源可获得性、增强知识互惠性至关重要。尤其是未来产业领域的技术和产品迭代极为迅猛,科技人才跨组织流动能使产业界迅速消化吸收学术界最新理论与技术突破,产业场景中的现实需求也能被及时反馈至学研机构,加快科学问题凝练和原始性创新突破,形成高效的创新循环体系,释放人才杠杆效应,以场景驱动创新加速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和未来产业培育。

    多措并举推动科技人才跨组织流动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凝聚共识,以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的改革创新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强化科技人才产学研跨组织流动的数据监测共享,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流动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加快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合力。

    首先,要面向科技人才成长和产业创新发展紧迫需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制度壁垒。一是推进政策与制度创新,增强科技政策、人才政策和财税经济政策一致性、协调性,降低科技人才流动门槛及其相关成本。二是注重财政与金融激励,鼓励地方政府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以增强科技人才跨界流动的动力。三是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对人才流动的政策法规进行动态调整,确保适应性和有效性。

    其次,要遵循产学研知识和人才流动的内在规律,促进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改革创新,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一是建立产业和学术贡献的互认机制,改革高校、研究机构的职称评定体系和入职门槛,将参与领军企业重大技术研发项目、重大战略咨询任务和产业技术创新贡献纳入评定标准,鼓励科技人才从产业界向高校、研究机构流动。设计包含股权激励、项目资助、成果奖励等在内的多元化激励保障机制。设立特别研究基金,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取得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奖励,引导科技人才跨产学研双向流动与共创。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框架,确保人才流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提升产学研各方的创新动力和流动意愿。三是创建更加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如人才交易所、人才租赁、短期项目合作、“旋转门”计划等,以促进科技人才的“强流动”和“弱流动”,进一步拓宽人才流动空间和流动平台。

    再次,要强化科技人才跨组织流动的数据监测和共享,为人才战略规划和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一是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产学研科技人才流动数据平台,实时监控、精确追踪科技人才的流动情况,动态提供人才供需信息,促进人才与岗位之间的有效匹配,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二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整合并打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人才数据壁垒,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科研成果和产业动态,促进人才、知识和技术的高效对接。三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人才流动的长期趋势和模式,揭示人才流动的内在动因和外部影响因素,并定期评估人才流动政策效果,提升政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最后,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支持流动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提升社会对人才流动重要性的科学认识。一是注重文化和环境建设,为科技人才的流动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环境,通过教育、媒体宣传、公共讲座和研讨会等方式,提升公众对人才流动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二是健全科技人才中介服务体系,使其真正成为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为人才流动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和解决方案,以促进人才与岗位之间的高效匹配。三是为科技人才提供全面的职业发展支持,包括但不限于职业规划咨询、专业技能培训以及职业路径规划服务,帮助人才明确发展方向,提升个人能力,激发潜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最大价值。

    (作者黄璐系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明熹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