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绘《万国来朝图》中的白底春联。故宫博物院影像资料库供图 |
博览荟
◎周 乾
贴春联是我国农历新年的传统习俗之一。春联源于桃符。古人认为,在门上挂桃木制成的神符可以辟邪。我国较早的春联出现在宋朝。后蜀末代皇帝孟昶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除夕,命学士幸寅逊在寝宫门上的桃符撰词。幸寅逊作词后,孟昶对其所作内容并不满意,于是亲自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作为桃符的内容。此后,春联逐渐替代桃符。明清时期的故宫为皇宫,在新年时期亦有此宫俗。故宫现存明代的春联实物极少,但清代的春联比较丰富。根据清代宫廷档案记载:每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各宫殿悬挂春联和门神。在第二年二月初三,由营造司太监将其取下收库,来年再用。故宫里的春联以红色或白色为底色,样式可为对联或春条形式,内容多为吉祥语。不仅如此,宫中在农历新年期间还悬挂门神,其功能与春联相同。
紫禁城春联多为红底,其主要原因是春联源于桃符,而桃符通常是用红色的桃木制成的。不仅如此,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有着温暖、驱邪、喜庆等美好寓意。而从内容角度讲,宫中春联多为歌功颂德、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等祝福内容。
清代宫中还有白底春联,即在白色的纸或绢上书写对联。故宫藏宫廷绘画《万国来朝图》,绘制的是农历新年各国使臣觐见乾隆皇帝的场景。画中,各宫门上的春联即为白底。春联用白色做底,与满族先民驱邪习俗有关。清朝统治者为满族,其先民居住在白雪皑皑的深山老林中,崇拜的山林色彩即为白色。他们认为,白色是驱魔洁世的吉祥之色。满族萨满祭祀时,往往穿白色衣服。而萨满创世神话《天宫大战》中,者固鲁女神们化为洁白、芳香、闪光的芍丹乌西哈(芍药花星星),战胜了恶魔。另外,满族先民在狩猎时,穿上白色的服装易接近猎物;如果他们穿上红色的服装,则容易吓跑猎物,且还有可能受到猎物的攻击。基于上述原因,满族先民有“尚白贱红”的色彩观念。而清朝建立后,满汉两族逐渐融合,红底春联也就慢慢多了起来。
宫里除了春联之外,还有春条。春条原意是指春天花木的枝条。后来,民间将书写春联的红纸裁剪成长条,在上面书写吉祥祝福的语句,并称之为春条。春条的起源与春联相似,亦由桃符演变而来,因而同样有着消灾驱邪的寓意。春条张贴的位置很灵活,字数也无限制。其遣词、造句、用字不像春联有平仄、词性的联律要求,只要语言流畅、活泼、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即可。
在宫中,与春联一起悬挂的还有门神。门神是我国传统年画中的守护神。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认为:早在黄帝时期,就有在门上画神荼、郁垒二门神的习俗,以专门捉拿害人的鬼。古人在农历新年时,往大门上张贴各种门神像,以避免恶鬼侵犯宅第。故宫藏有多对清代宫廷门神画像,包括武门神(寓意镇殿)、文门神(寓意福禄)、童子门神(寓意多子)、判子门神(寓意驱邪)、仙姑门神(寓意福寿)等,造型各具特色。如武门神一位白面凤眼长须,另一位紫脸环眼虬髯,二人相对而立,均头戴兜鍪,身披红袍,手执金瓜,充满威武之气。文门神均大腹天官着束,头戴展翅纱帽,一位身着红袍绿腰带,手执托盘,盘上仙气中有蝙蝠、如意图案。另一位身着绿袍红腰带,手执托盘,盘上仙气中有冬瓜、海棠图案。这4种图案合起来的谐音就是“福如东海”。
综上可知,故宫里的古代春联不仅形式多样,而且与民间春联一样,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因而成为我国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