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6日 星期三
宁夏农林科学院多措并举破解科研生产“两张皮”
不断拓宽成果与市场间的“鹊桥”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看招】

    ◎本报记者 王迎霞  通讯员 马婷慧

    “果子熟了不能只挂在树上,得有人摘。”11月30日,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研究员常克勤走上拍卖席,为荞麦新品种固荞1号“找婆家”。当天,该院举办2023年度第二次成果拍卖会,固荞1号等4个作物新品种全部成交。

    为了破解科研生产“两张皮”,宁夏农林科学院今年不断深化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搭起一座“鹊桥”。

    四项成果全部“出阁”

    荞麦是宁夏南部山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但是产量偏低。常克勤和同事们经过数十年努力,先后选育出8个荞麦新品种,并于2015年完成了第三次更新换代。

    “固荞1号的特点是优质、高产、粒型大、茎秆粗,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抗旱性和抗病虫害也比较好。”听了常克勤的介绍,好几家企业对这一品种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几轮竞拍,固荞1号起拍价12万元,以18万元成交。当天一起顺利“出阁”的,还有玉米新品种宁单55号、辣椒新品种宁椒12号、黄果枸杞新品种宁农杞20号。

    “树势强、自交亲和、果实大、坐果率高、果皮厚,适宜于干果和原汁加工。”作为成果首位完成人,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亚军对宁农杞20号如数家珍。“起拍价60万元,每次加价幅度为2万元!”拍卖师话音刚落,就有企业举牌。10次报价之后,加价幅度调整为5000元。最终,宁夏杞鑫种业有限公司通过5次举拍,以81.5万元的价格拍下宁农杞20号,成为本次拍卖会的“标王”。这次竞拍,4项科技成果起拍价格121万元,成交价格161.5万元,溢价率达33.5%。

    “花了小钱,办了大事”

    “为了高质量办好这次拍卖会,我们精心筛选了全院成熟度高、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的4个新作物品种。”宁夏农林科学院院长刘常青告诉记者。他坦言:“前不久,我院已经举办了一次成果拍卖会,所以这次拍卖成果不够多。”

    原来,早在今年7月份,宁夏农林科学院在首届宁夏科技成果转化暨人才交流大会上,就敲响全区乃至西北地区科技成果公开拍卖“第一槌”,18项品种与技术拍卖金额共计306.2万元。科技成果不能“睡”在实验室,这是所有人的共识。“宁夏枸杞要占领新的制高点、再创新优势,就是要在品种上领先于其他产区,黄果枸杞是科研人员今天走出的第一步。”王亚军表示,拍卖会为宁农杞20号的应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和机会。

    对于企业来说,这何尝不是一次良机。“花了小钱,办了大事!”成功拍得宁单55号的宁夏年年丰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仁参喜笑颜开,“我们跟踪了两年时间,发现这个玉米品种特别不错。研发团队也做了十几年研发工作,积淀很深。下一步,我们要在全区好好推广这个产品。”

    推倒四面墙,迎来八面风

    正如广大科研人员和企业所希冀的,科技成果不应该只是“水中月”和“镜中花”,转化是真正实现创新价值的必由之路。循着这一思路,宁夏农林科学院近年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率先在自治区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步伐。特别是2023年以来,该院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谋划部署推动“科研质量提升年”活动,全年谋划实施科研项目416项,取得登记成果122项,较2022年实现了翻番;授权国内专利152件,发表论文231篇,科研质量水平实现“双提升”。

    推倒四面墙,迎来八面风。2022年度,该院科技成果转化总金额790万元、单项转让金额220万元、单次集中推介转让金额270万元,均创该院历史新高。

    “预计今年全年科技成果转化总金额较去年增长20%以上,再创历史新高。”刘常青表示,“接下来,我们将一如既往为大家搭建好合作交流的良好平台,不断完善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全区农林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与企业家朋友携手共进、互惠共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