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09日 星期一
推进全域创新、大力培育高企
江苏常州创新能级不断攀升
溧阳高新区重点建设的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
常州市科技局供图

    【地方动态】

    ◎通讯员 许红梅  本报记者 过国忠

    2022年,常州科教城被评为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一名及全国卓越创新园区,累计孵育科技企业近3000家,建成科技创新创业平台47家;常州和武进国家高新区全国排名位列第21位和第35位,较2017年分别前进4位和16位;溧阳高新区连续4年位列省级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第一位,金坛华罗庚高新区创建成省级高新区;全市建有常州经开区轨道交通等17家省级科技产业园,总数居全省前列;日前常州市科技局获评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这是江苏省常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优化形成“一核两区多园”的全域创新布局而带来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成果。

    突出创新需求导向,下好全域创新发展“先手棋”

    进入“十四五”,常州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力突破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天花板”,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构建起可持续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把常州打造成为“世界智造名城”?

    “常州科技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牢牢锚定坚持‘四个面向’要求,以创新发展新理念,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以‘532’发展战略为指引,全力推进创新发展‘六大工程’建设,加快形成‘创新链与人才链双轮驱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的创新生态模式,加速打造产业创新高端引领、开放创新示范先行、全域创新活力迸发的长三角创新中轴与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常州市科技局局长李磊说。

    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激励,让创新政策激励效应得到明显提升。这是常州在科技创新方面推出的举措。

    2021年,在常州召开的全市创新发展大会上,该市专门出台“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30条”和“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20条”,形成31个操作性、针对性强的配套实施细则;成立市创新委、创新办,构建部门协同+市区联动工作的有力推进体系,有效调动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同时,探索建设“创新政策速兑”平台,实现财政资金精准直达企业,采用“非申即享”“直达快享”新模式累计兑付9.4亿元。

    近年来,常州科技系统更是面对转型升级中的痛点和创新发展上的堵点,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积极转变工作方式,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创新载体建设,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其中,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由2017年的2.77%提升到3.33%。

    尤其是2021年以来,常州科技系统建立完善政策、问题、共享、减负“四大清单”,着力破解企业创新“急难愁盼”,该典型做法在全省科技系统推广。目前,全市建有市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295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4家、孵化器27家;建有武进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域示范基地,武进高新区、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分别列入科技部科技服务业区域和行业试点。

    聚焦源头挖掘资源,“四个维度”破解高企培育难

    常州以大力培育创新主体为重要抓手,全面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特色产业。

    3年来,常州科技系统聚焦源头挖掘、辅导培训、服务机制、政策兑现等“四个维度”加大高企培育力度,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创新政策、科技服务、研发平台向企业集成。

    截至目前,全市培育出高新技术企业3680家,高成长性创新企业累计达700多家;建有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38家,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建设专业研究所7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52家。

    加速构建国际化开放合作格局,让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常州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大力推进中以、中德等创新合作。比如,中以常州创新园累计引进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163家,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44个,园区与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合作打造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并成功举办2022中国——以色列创新合作周,进一步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成为中以两国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除此之外,常州通过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直接促成超2000个创新合作项目落户;通过实施“龙城英才计划”,累计支持市领军型创新人才项目316项,培育省“双创计划”企业创新类人才167个、企业创新类双创博士115个、双创团队30个;创建国家国际创新园1家、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家,现有企业海外研发机构37家。常州“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入围国家级全面创新改革揭榜任务。

    如今,常州已形成“一核两区多园”全域创新格局,呈现出科技与产业齐飞的喜人局面。目前,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7年的62.8%提升到66.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7年的28.6件提升到44.8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由2017年的46.6%提升到48.5%;常州列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第16位;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19位,其中列全国地级市第4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