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强(右)在沙滩村茵红椒基地指导村民管护。受访者供图 |
典型派
◎通讯员 简 垦 本报记者 何星辉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和科技支撑。
贵州省遵义市创新模式,为30个基层村寨派出了30名“乡村振兴指导员”,推动人才下沉和科技下乡。围绕着这30个村寨,遵义市科技局同步派出了32名科技特派员,聚焦产业发展、人才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配合指导乡村振兴工作。
遵义市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打出的“双响炮”,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副书记变身乡村振兴指导员
“年初,我们村支两委十几号人围坐在火炉旁,对乡村振兴工作一筹莫展。”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沙滩村党总支副书记邓明阳说,“王书记和遵义市农科院的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到来,让我们在乡村振兴之路上信心满满。”
邓明阳口中的王书记,是今年58岁的王开强,他是遵义市农科院党委副书记。今年年初,他成为一名“乡村振兴指导员”,被遵义市委组织部派驻沙滩村。
在沙滩村,王开强和遵义市农科院5名科技特派员一起,组建了乡村振兴服务队,他们率先从产业发展上“破题”。
“我们经过实地测评,发现沙滩村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茵红椒生长,就提出将院里培育的茵红椒引到这里种植,没有想到成活率特别高,村里一下子就种植了400亩。”王开强说,茵红椒是遵义市农科院近年来筛选培育的花椒新品种,国内市场认可度较高,每斤鲜椒的市场价达到80—120元,年年供不应求。
在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帮助下,沙滩村采取“农科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茵红椒产业。遵义市农科院投入200万元统筹规划,乡村振兴服务队提供技术指导,专业合作社负责具体管理,而村民除了每天的务工收入外,后期还将分享30%的产业收益分红。资源的注入和整合,让王开强在沙滩村迅速打开了局面。
“现在沙滩村老百姓的种植热情非常高涨,相信3年以后一定会大见成效。”对此,王开强信心十足。
科技特派员主动出击,服务乡村振兴
遵义是革命老区,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遵义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之一。
在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过程中,遵义市重点培育的茶叶、辣椒等主导产业,为当地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书写了华丽篇章。
新时期,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遵义市同样将目标放在了产业发展上。今年年初,为了推动管理、技术、财力等资源向基层一线下沉,遵义市创新选派30名“乡村振兴指导员”,下沉到30个乡村振兴指导村,积极探索具有遵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走访调研、谋划产业、加强党建……像王开强一样,30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入驻后,都找到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围绕着30个乡村振兴指导村,科技力量如何进一步赋能?遵义市科技局主动作为,同步选派了32名科技特派员,配合“乡村振兴指导员”开展工作。
多年来,遵义市科技局结合区域科技人才需求,选派了1150名科技特派员和科技副职,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面对乡村振兴这个新命题,科技特派员自然不能缺席。为此,遵义市科技局为选派的32名科技特派员定下了特色产业、技术培训和成果转化“三聚焦”的目标,力图以科技之力推动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
遵义市科技局为此制定专门的工作方案,明确了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措施、路径,同时制定完善了科技特派员考核评价机制,将宣传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技术培训、解决具体技术问题、帮扶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培养致富带头人和技术能手等纳入绩效考评,规范科技特派员管理。
为了帮助乡村振兴指导村理清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产业,32名科技特派员开展调研72次,明确了47项重点产业。同时,通过举办讲座、现场培训、创业辅导等方式,帮助解决了乡村技术人才紧缺、产业发展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遵义市科技局将遴选出2—3个产业,探索建立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点。目前,服务习水县程寨镇石门村的科技特派员罗希榕等人指导申报的“花椒低产园改造示范基地”已经获批立项,为石门村争取到了13万元的资金支持。
遵义市科技局副局长龚勤说,希望科技特派员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做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为遵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