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05日 星期三
口罩下是天使的印记
韩 林 本报记者 刘 昊

    凌晨的武汉,寒意阵阵。

    2020年2月1日1时30分,广西援鄂医疗队队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一区副主任医师庞静来到其所在的武汉市黄陂区中医医院7楼重症病区,这是她第一次上大夜班(凌晨2时至8时)。

    她简单地放置好个人物品后,就开始了每天最重要的工作——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病区是临时设置的隔离病房,所以清洁区、半污染区等只能因地制宜。

    庞静和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陶树安仔细检查彼此是否穿戴合格,防护服、防护眼罩、N95口罩和最外层的外科防护口罩,包括双层防护手套等是否达到了严密包裹的要求,“每一重防护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病人和其他共同战斗的战友负责,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每一个防护步骤都必须谨慎仔细。”

    接班时,病人们大都已经睡了,但有三位重症患者病情尚不稳定,有的胡言乱语,有的时有气喘,有的不停咳嗽,无法平稳入睡。

    庞静和监护室的另外两名队员,一直严密观察着监护仪上的动态变化,还不时到床边对患者进行安慰和鼓励,及时调整呼吸机的治疗参数和实施其他治疗手段,直到患者病情平稳,安然进入梦乡。

    黄陂的春天乍暖还寒,庞静虽然穿了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贴了暖宝宝,还是觉得冷,只能不时地起来走一走,活动活动,舒缓一下。

    上班前要少喝水,不能喝粥;6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8个小时没有休息,随时待命……这几天,医疗队员们都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作的。

    紧张有序的工作在8点钟结束了。在脱下防护服的一刹那,庞静感觉如释重负。面部、鼻子、耳朵都被口罩压出了深深的压痕,有些部位甚至出现了红肿,都快出压疮了。庞静身上的衣服已被汗水全部打湿,还有那多次经过消毒液清洗的双手已经从干燥变得发红,红得随时都有破溃的可能。

    庞静按照要求开始清理个人卫生,当她打开水龙头,在温水触碰到皮肤的那一刻,钻心的疼痛令她不自主地流了下了眼泪,她羞涩地问队友:“是不是不够坚强啊?”队友听到后眼泪夺眶而出。

    那一道道伤痕,正是他们这些“美丽天使”坚强的印记。“我们期待能将患者治好,让他们健康出院。所以,就是再艰苦我们也要坚守。”这是广西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们的共同心声。

    受访单位供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