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1日 星期五
博导为学生发愁,写个借条都面露难色
中科大一博士点立新规:发篇中文文章才能毕业
本报记者 操秀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工程博士点最近立了个新规。

    “从今年入学的博士生开始,必须发一篇中文文章或论文才能毕业,哪怕在媒体或杂志上发一篇科普文章,甚至科技新闻报道都可以,但你不能没有。即使发再多很好的英文论文,也不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教授韩正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韩正甫说,他们做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冲动要为难学生,而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实在太差,有些学生可能英文比较好,但中文文章累赘,错别字太多,有的连写个借条都面露难色”。

    “现在的孩子从小重视学英语,我们担心不做些改变的话,下一代人的中文水平可能会越来越差。”韩正甫说,“而且,学生们中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对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我赞同中科大这个博士点的做法。大学生的写作水平确实需要提高,有部分人看英文、写英文都很流畅,但回到母语上来就不知所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吉德表示。

    陈吉德多次参加教育部博士论文抽检的评审工作。“从我抽查及平时接触的学生看,大学生的平均写作水平确实不高,他们的文章里经常存在语句不通顺,没有主语等情况。”陈吉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大学写作》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彭庭松曾对媒体透露,他们的调研表明,复旦、清华等高校的教授们一致认为理工科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比较弱。

    陈吉德认为,这与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导向分不开。“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过于模式化,写作都是有套路的,过于知识化、考点化,生活化、应用类的写作比较少。”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也曾分析,语言之妙,奇妙无穷,尤其妙在语文所达成的特殊感染效果。但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却并没有唤起学生对语言,尤其是对汉语千变万化、魅力无穷的感觉,导致语文、写作变成了一些死气沉沉的知识。

    指挥棒正在发生变化。高考改革后,“得语文者得天下”似乎正成为趋势。陈吉德强调:“语文学习不能急功近利,它是个慢功,更重要的还是大量阅读的积累,写作的练习。”

    在中小学日益重视语文的同时,又该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卢晓东表示,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就是要开设足够多的语文课程,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免修机制。

    卢晓东认为,大学语文应该更多地转型到写作课,因为写作是目前大学生的一大短板,而且写作更加突出了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的作用。

    部分学校已经尝试做些改变。据报道,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之前宣布,在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由该校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和历史系教授和教务处处长彭刚共同担任课程负责人。作为该校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具体举措之一,该课程计划到2020年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

    “希望我们学位点的做法也能为提高学生们的中文写作能力起到一定作用。”中科大光学工程博士点负责人孙方稳表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