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4日 星期一
“鹊桥”“01”指挥员张光斌:第一句口令没哆嗦

周一有约

王玉磊 本报记者 付毅飞

    5月21日凌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灯火通明。窗外,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四丙火箭)托举着嫦娥四号任务中继星“鹊桥”,矗立在塔架上等待升空。大约2点多,发射场上空响起指令:“各号注意,3小时准备!”

    发出指令的,是首次担任“01”指挥员的张光斌。事后回想,他还算满意。“这是发射实战的第一条指令,意味着任务进入最后关键阶段,当然紧张,好在私下练过。”他评价:“应该达到了‘声音洪亮、吐词清楚’的标准,起码没哆嗦。”

    “连长”升“团长”,当上“01”指挥员

    张光斌从小在大凉山里生活,常在发射场旁玩耍。对于航天发射,他有着别样的体会。

    1996年2月15日凌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首飞,升空20余秒后失控坠毁。在距离发射场只有5公里的家里,14岁的张光斌被惊醒。他记得,爆炸声特别大,冲击力很强,房屋在剧烈地震动。“亲身经历过,感觉是不一样的。”过去被视作“游乐园”的发射场,从此让他敬畏。

    2006年,张光斌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没留在首都,而选择回到西昌发射中心工作。“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他说,“用网游的话说,我自带属性加成,更能适应这里。”

    12年来,心怀敬畏、自带加成的张光斌,如同“开了挂”。头5年,他把遥外测量岗位干了个遍,成了该领域的全能专家。近7年,他先后担任了十几次任务测量系统指挥员,在北斗二号、天链一号、嫦娥三号等重大发射任务中作出贡献。

    不过,2017年6月接到“01”指挥员任命时,他又“敬畏”起来。得心应手的测量工作,毕竟只是分系统之一;“01”指挥员要负责阵地上所有工作的推进,以及众多系统之间的统筹协调。就像突然让“连长”当“团长”,而且是指挥“鹊桥”这样的重大任务,毫无思想准备的张光斌顿觉“压力山大”,不知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几乎想推辞。

    最终,他带着“智商不够,努力来凑”的自嘲,决定接受挑战。他找来每个系统的文件和图纸从头学起,稍有不懂就缠着系统指挥员问个明白。同时他积极向中心里经验最丰富的“01”指挥员鄢利清请教,逐渐从懵懵懂懂到心中有数,最后对全系统、全流程了如指掌。

    “新指挥”遇上“新火箭”,执行“鹊桥”发射任务

    如果说有比担任“新指挥”更让张光斌头大的事,那就是“新指挥”遇上“新火箭”。

    执行“鹊桥”发射任务的长四丙火箭,本不算“新”。但它过去是在太原、酒泉中心发射,这回第一次到西昌,测试流程、组织指挥模式跟以往均有区别。张光斌说,例如长四丙火箭过去发射前都是开展4次总检查,而西昌近年来已将总检查次数减为3次,它也得“入乡随俗”。这需要对检测方案进行重新分析,对检测流程覆盖性、可行性提出了新要求。

    “每天的工作都是全新的,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张光斌说。那段时间他几乎没睡过踏实觉,每天晚上都要把当天的工作梳理一遍,再跟第二天的计划安排一一对照,生怕有疏漏。哪怕一件小事没协调好,都有可能影响任务执行,这是不能犯的错误。

    4月中旬,任务遭遇突发情况。长四丙火箭进场前3天,某型号火箭发动机试车出现意外。根据中国航天“举一反三”原则,靶场内正在推进的亚太6C卫星(以下简称“亚太6C”)发射任务因采用同一型号发动机而被暂停。这次意外本来不涉及长四丙火箭,但由于要使用同一靶场,任务并行计划面临调整。“亚太6C”任务不知何时能重启,“鹊桥”任务却只有3天窗口,接下来还要完成合练及测试工作,时间耽搁不起。

    张光斌和同事们一边紧急联系长四丙火箭总体技术负责人,就后续工作讨论制定了两套方案,一边调整了技术区工作的顺序。他们利用“亚太6C”任务暂停期提前完成了合练,又在该任务发射后继续开展测试。原计划只需一次转场,结果转了三次,还带来了大量额外工作。不过,他们最终通过这次考验,确保了两发任务顺利实施。

    完成了“鹊桥”任务,张光斌迅速投入将在6月上旬实施的风云二号H星发射任务中,这次他负责测量技术抓总。“比起当‘01’,心里轻松得不是一星半点。”他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