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4日 星期一
他们铸就了医学防护盾牌
——军事科学院某药物研究所科研人员群像
冯健男 熊垒摄
冯健男:搭建学科间的技术桥梁
“我只是一颗螺丝钉而已。”面对记者,该所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冯健男十分谦虚。这位在量子化学领域学习探索5年,同时在生物医学领域深耕20年的科研工作者,协同团队在计算机与生化、医学之间,构建起了彼此关联却又相互独立的应用体系。
“我们是国内较早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抗体人源化改造的团队。”冯健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由于抗体具有序列相似性高的特点,因此一旦某些抗体的结构被解析,就可以以此为依据,利用计算机辅助分子模拟的技术搭建出未知抗体的空间结构。于是,他们将国外前沿的CDR移植、SDR移植和表面重塑技术与计算免疫学技术相结合,创建了团队自主研发的抗体人源化改造方法。
为解决我国抗体大多依赖进口的问题,冯健男团队研发出一项世界首创的“生物大分子从头设计”技术。这项技术成功替代了制备抗体的常规模式,而是通过计算机设计与虚拟筛选的方式获得抗体。
冯健男团队自主研发的三项创新技术,不仅为民用抗体药物研制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更为我国生物国防的技术储备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目前承担重大疫情应急防控药物研制任务的冯健男表示,他们正在利用抗体药物的靶向性以及研究所化学药物的研发能力,开展相关药物的研发工作。
采访时,有学生来找冯健男讨论问题。冯健男让学生坐在他身旁,鼓励他开拓思路,大胆提出新方法。“可以试试这种方法,但要反复试验,让结果禁得起推敲,可不能急功近利呀。”冯健男笑着说。
待学生走后,48岁的冯健男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当我还是学生时,我的导师和团队给了我宽松的学习环境。因此我才能与团队协同合
钟武 刘征云摄
钟武:投身军民融合,研制重大新药
“不要写我,没有什么事迹,做实验嘛,就是这样子。”坐在科技日报记者面前,该所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钟武笑呵呵地递来一份研究成果汇报资料。“李松院士早就指明了方向,一个药物所的职责就是研制出服务军队和国家的品种。倘若出不了新药,说到天上也没用。”他说。
作为李松院士团队的核心成员,1972年出生的钟武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课题的研究,然而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却完全没有提及自己的功劳。“这么多年来,团队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第一是搞基础研究,针对制约新药创制的核心瓶颈问题,不断发展关键技术;第二是做新药,做真正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军队与人民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具有临床价值的新药。我们做了一系列面对国家需求的药物。2004年时我们就深刻体会到,药品不仅是普通商品,更是国家的战略物资。”
于是,军科奥韦、儿童专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流感危重病人救治药物Ⅰ类新药帕拉米韦注射液、广谱抗病毒药物法匹拉韦等一系列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支持下获得新药证书和市场准入的药物,相继诞生在这个团队。
“这是和地方制药厂联合协作,军民深度融合完成国家任务的典范。”钟武说,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国家有关部门紧急部署储备2600万人份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的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团队将产业化核心技术转移到地方药企,与之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产能扩大30倍,生产线必须改建。在国家顶层设计之下,我们提供技术,他们提供场地、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仅用18天就按照我们的工艺要求改建出一条新的生产线。”从设备选型到反应釜投料,从手
段小涛 熊垒摄
段小涛:建造像家一样的实验室
当记者走进该所副研究员段小涛的实验室时,已是晚上10点。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实验室竟座无虚席。“白加黑、五加二是这里的常态,大家有时都顾不上吃饭,毕竟‘细胞不等人’。”段小涛解释道。
在段小涛看来,“细胞不等人”更确切的表达是“梦想不等人”。
2014年8月,国家的“海聚”计划和原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人才港”计划在世界范围内招揽人才,让段小涛有了回国做研究的机会。那时,1981年出生的他已是美国纽约州生命科学研究中心蛋白药物开发平台的负责人。但拿到邀请函后,他二话不说,辞职、退房、买票、回国、入伍,一气呵成。
他说:“我们赶上了国家科技发展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回国效力、施展才干才是最优选择。更何况,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军人。”
来到研究所后,跟很多刚刚回国的年轻人一样,段小涛希望尽快做出成绩、证明自己。于是,他选择了驾轻就熟的研究方向。这意味着虽可以快速出成果,但缺乏创新。
“选择了科研道路就意味着必须不断寻求创新,如果只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转圈子’,就等于丢掉了搞科研的初心。”时任所长张学敏院士敏锐地发现了问题,多次找段小涛谈心,告诫他做科研要拿出“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决心,要瞄准大梦想持之以恒,矢志做出标志性的成果。
段小涛十分感激张学敏院士帮他重拾科研初心。“张院士常跟我们讲,要把今天的学生当作未来的科学家一样看待。要充分释放青年人的学术活力,研究所才能不断进步。”段小涛说。
现在,段小涛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建设某新型研发平台。建成后,这里将有最先进的化学分析实验仪器,也会

本报记者 张 强

    推出的流感防治药磷酸奥司他韦已占据国内近80%的市场份额,使我国具备了应对大规模流感的自主防控能力;针对现有防护药物体系,研发配套系列现场救援装备,逐步实现成果装备化、集成化、信息化……

    这只是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药物研究所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该研究所成立60周年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他们先后推出190余项高等级科技成果,为国家铸起一面坚不可摧的医学防护盾牌。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团队?带着疑问,5月31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这支“盾牌”团队中的三位核心成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