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以及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科学普及的重视程度较好地提升了国民科技素养,而以实践体验为依托的常态化做法,将科学知识与实践探索融会贯通,反过来又激发了国民对科学发展的浓厚兴趣,由此产生了良性循环的积极效果。
科学普及是一个渐进过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美国非常重视幼儿园及小学在读孩子的“玩乐”天性,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有意识地把科学知识融入在“边玩边学”的针对性教案里,不知不觉形成了科学普及与实践体验的良好氛围;英国的科学普及提倡孩子的动手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敞开式的多重启发促进了青少年的思维发散,并使他们有机会与科技进行“近距离对话”,拉近了科技与孩子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日本则主要通过科学指导,开办诸如科技夏令营和进行实地参观与动手实践来加深参与者的印象。迄今为止,西方科学普及之所以做得比较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不仅重视科技知识结构体系的培育,而且还注重实践体验带来的潜在收益。这对于整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国民素养的提高,并且后继有人,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如今,我国科学普及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前瞻性、可行性和可追溯性俱佳,且均达到较高层次的道路,在追踪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最新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在进行科学普及的同时,还需进一步重视相应的实践体验。只有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科学普及与实践体验相互映衬,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这既是全面普及科技知识、体现科学固有价值的需要,也是提高实践体验比重来拓展科学普及成果的需要,二者相辅相成。
实践体验与科学普及并重其实并不矛盾。纯粹的科学普及有时候显得比较单调呆板,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慢慢地就容易陷入某种疑似“说教”的泥潭里。并不是宣传方推进不力,而是科学普及的一些特征使然。在可能的情况下,如果可以同时得到实践体验的印证,多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科学普及与实践体验犹如是保持物体平衡的两个轮子,缺失了其中的一个,也就不那么稳当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普及都要依靠实践体验来予以辅佐,这既没必要,也不可能,譬如高精尖产品,还有汽车、轮船和飞机等。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接受科学知识,宣传方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通过实践体验来加深人们印象,会获得较好共鸣。原来,许多“含金量”高的科技产品,一旦借助于直观的实践体验平台,对其来龙去脉和最终结果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无形中科学普及的目的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又进了一步。
相对于国外启发式、开放式教育而言,我国的教育体系较为严谨却多少缺乏一定的灵活性,青少年的科技想象力一般不如国外同年龄段的人活跃,动手能力也不及他们强,但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却是优势明显。重灌输式的教育,轻社会的实践体验,容易造成按部就班的“机械”学习现象。联系到科学普及里,似乎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若能对此加以应有重视,主动取长补短,科学普及在以实践体验为依托的同时,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科学普及任重而道远。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大脑活跃,喜欢动手,接受能力强,如果能以创新的思路来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用一些更加直观的实践体验感受科学知识真谛,其巨大的潜在推进价值可能是无法估量的。有鉴于此,科学普及以实践体验为依托,实质上是一种思路的开拓。而这种开拓在当下我国科技发展中带动全民科学普及从“量”向“质”的转变,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