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2日 星期五
大城市治理多向科技创新要效率
卢阳旭

    大城市治理是个世界难题,很多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城市病”的困扰。但是,“大城市病”其实是个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概念,很多人望文生义地认为只要是大城市就必然患“大城市病”,进而想当然地认为只有控制城市规模,让城市不那么“大”,才能解决“大城市病”。

    应该说,这种看法相当片面。事实上,“大城市病”的患病程度,主要由城市公共服务供求关系决定,越供不应求就病得越重。目前,一些大城市的做法是从需求侧入手,把人从大城市中分流出去,通过减少需求来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能更多从供给侧着手,提高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仅可以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而且成本可能更低、效果也更佳。

    很多人会说,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提高供给能力哪有那么容易?类似的话我们经常听到,而且也常常觉得有理。但仔细想想,其实有问题。它低估甚至忽略了资源利用效率这个关键可变量,以至忘记了城市“最优规模”的动态性。

    仅就科技创新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创新而言,提高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就大有文章可做。就此而言,时下最火热的共享经济特别值得一提。互联网出行平台降低出租车空驶率、提高私家车利用效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减排效益,共享家具、电器等二手物品也都减少了资源闲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共享单车累计骑行超过25亿公里,减排二氧化碳54万吨。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给大城市治理带来了很多新机会。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大城市优化内部结构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比如,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治理马路摊贩就可以有比“一刀切”更好的方案。在利用大数据方法综合交通、天气等信息精确计算可以摆摊的路段和时段的同时,借鉴淘宝模式,综合利用GPS定位、城市道路监控、用户评价和移动支付等手段降低监督成本,从而既能让摊贩留下来,又比现在更有秩序。一个大城市,可能仅此一条,就能为几十万人提供工作机会。

    大城市在就业机会创造、涵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在大城市就业,是大城市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一份责任。大城市不要轻易地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由放弃这份光荣的责任,不经意间的保守和懈怠,不仅会让留在城市的人们承受更高的生活成本,更会让被迫出城的人们失去工作机会。如果我们以更开放的思想、更包容的心态,更充分地利用科技创新提供的各种机会,也许我们能够走出一条更创新、更绿色,重要的是更共享的城市发展之路。

    治大城市,若烹小鲜,不可不慎也。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