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题
“科学家到底有多少时间从事科研呢?我刚拿到了一份科协九大代表系统中直接从事科研的一线代表近百人的调查结果,他们每天工作时间平均超过10小时,大体上是直接研究、间接研究、无关事项约各占三分之一。”
3月7日,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齐让委员一番发言让会场沉寂下来。
齐让介绍,早在2007年,针对科研人员有效科研工作时间问题,中国科协通过问卷调查了全国1300多位科研人员。2011年,针对同样问题,中国科协再次开展调查。
10年过去了,尽管三次调研的组织和方式不同,但是主要问题和基本结论变化不大。一是直接从事科研时间所占比例不高;二是间接科研时间所占比例偏大;三是非科研时间所占比例过高。
这边齐让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中科院院士沈保根委员就抢过话筒。
“现在评价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时,过分强调刊物的影响因子。”沈保根说,虽然没有哪个部门这样规定,但是给评估表里填的就是这些内容,“把它作为硬性指标,多了就好,少了就不好。”
“这样就引导了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包括学生都要往这方面去努力。”沈保根说,为了把文章投向国际一流刊物,许多科技人员要一稿多投,收到反馈后还要反复修改,占用大量时间。“我们究竟是要让年轻人把基础研究的目标针对某一个杂志发表一篇文章,还是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律去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话题也引起了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张勤委员的共鸣:“各个部门为了让工作有抓手,于是就有了各种牌子、帽子,而且太多,让科技人员成天应付那些申请、检查、验收。”
张勤说,一线工作的科技工作者真正需要的是公平竞争的环境。所以,必须要从国家层面引起重视,少一些这样的抓手,这样才能让科技人员把时间放在科研上。
“我们在工作中很重视钱,有预算、决算、巡视等监督管理措施。”齐让感慨地说,“但是我们不重视时间,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他们的时间就是宝贵的资源投入。”
他为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全社会特别是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科研时间也是创新资源的观念,强化节约时间意识。二是降低间接科研时间比例,最大程度简化内部管理程序和中间环节,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三是大大压缩非科研时间的比例,尽可能不安排或少安排一线科研人员参加与科研无关的活动,限定一线研究人员社会兼职数量,最大限度地把行政、社会活动等占用的工作时间降下来。
(科技日报北京3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