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杂谭
拒看春晚,不给春运添乱,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也没出国“避”年,平淡中度过了自己的2017新春假期,一点也不累,感觉真好。
累,大概已经成为现在大多数人过完年的感叹词。抢票、舟车劳顿、走亲访友等又出钱又出力的事固然劳人体肤,但真正令人疲乏的恐怕还是心境。一面高喊着“年味淡了”,一面又放不下模糊记忆中阖家团圆的热闹和温情——在后工业时代的沙洲中执拗地追赶农耕信仰的海市蜃楼,才是累的本质。
春节本是古代劳动人民以饮食的形式与禾熟的联欢。从腊八吃粥到三十包饺子,几乎每天都围着灶台忙活,奏着饮食的序曲迎接正月初一,分享一年耕作的成果。及至近现代,通俗点讲,过年其实就是物质匮乏的年月穷人改善生活的节日。尤其是过去的几十年,大家谁也不比谁富裕多少,相聚吃点一年到头才能吃上一顿的食物,话话家常,打打麻将,这可能就是现在很多人怀念的年味吧。
而今,大多数人都在外地工作,回家过年成了春节的规定动作。这样,积攒了一年的家庭矛盾、邻里八卦云云,都要在这几天集中论论。同时,学历、职业、收入等差异,在熟人社会中自成一套话语体系,重新划分出所谓“阶层”。这样,父母的攀比心,七姑八姨的虚荣心,也要在这几天集中博弈。也许你有车有房却没老公,也许你有儿有女却没固定收入,总之挖到你的痛点为止,“恨人有憎人无”的心态才得以舒展。
节前,上海彩虹合唱团推出的又一力作《春节自救指南》,令得年轻一代普遍跺脚称快,其无厘头所指,无非围绕上述情境。艺术作品立意是美好的,后来,年轻一代终和舅姑伯姨们和解。不过,回归现实,这种和解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到底不是一个倡议后互相理解、或一场争执后重新认同的问题,而是一种长期在外生活的、稳定的价值观,在几天时间里突然沦陷于家乡熟人圈的价值观。用多说无益的态度回避是多数人选择的、也可能是最好的和解方式。
爆竹声里贺新春——那是个我们都回不去的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