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03日 星期五
日暮归帆何处泊
易伟权

    随想录

    面对更改地名的争论,我执拗地觉得,地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应该被随意地改换。家乡那带有泥土气息、花草芬芳的名字,从我们的唇间念出时,我们能感受到那份亲切的文化归属感吗?

    然而时至今日,你我一样的游子,望断天涯,却在回乡的渡口前迷失!努力连缀起记忆的碎片,“菊儿胡同”里精美的四合院,曾营造起和谐的邻里氛围;平遥古城的青石巷口,会传来遥远而亲切的锣鼓乡音。它们,如今又在何处呢?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包括地名在内的无数文化印记永远地消逝,更令我们触目惊心的是,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垣墙街巷,被无情拆毁。在“集体失忆”的大潮下,难道哪怕是它们的名字,也无法在生民的心中留下吗?

    没了“估衣街”上的商旅传奇,没了“屯溪老街”的风俗画卷,没了“六尺巷”中的邻里佳话,我不知道,远方的游子将用什么样的故事装点他们的乡愁;我不知道,下一代人又该如何面对那片精神的荒滩。

    我们强拆,也许为了重建;我们求变,也许为了革新——但事实上,我们仅仅是在遗忘。

    哀叹个人力量的渺小,你和我也许阻挡不了“日新月异”的进程。可家乡亲切的名字,那个曾经无限温存的呼唤,为什么竟将被我们亲手抹煞?连回家的路,我们都无法挽留吗?

    我理解,“改名”的呼声渐高,不无一些人实际的需要。他们说,家乡的名字应当是吸引游客的招牌,应当是装点游子的佩饰。似乎,一个土气的名字,就像粗布短褐,虽是母亲织成,而且还留着手泽与余温,但按着他们的想法,却因为“不合时宜”而被理所当然地遗弃。

    爱慕虚荣者甩出一句“土气”,那就请看看,所谓的洋气吧!绚丽的霓虹灯标榜着,此地“地中海”,彼处“夏威夷”。我们是否已经忘记,“天一阁”的书卷气息,“芙蓉楼”的玉壶冰心?我们不盲目排外,可洋名字泛滥,何尝不折射出我们“文化自信力”的缺失?何尝不显得虚浮而肤浅?

    追逐利益者扬起“经济”大旗。不错,拉动产业发展,何乐而不为?只怕“商业化”把文化的内核悄然替换。时下流行的“仿古街”,打着文化的幌子,却沦落为纯粹的购物街。与其粗制滥造地模仿,与其虚有其表地去粉饰,还不如留下老街的原汁原味、古色古香。

    若是哪一天,我们真的抹煞了一切关于文化的记忆,会不会在“无所归”中陷入凄惶?

    日暮归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