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04日 星期五
天地为笺情作墨
——缅怀侯仁之院士

    本报记者 李 艳

    北大未名湖石碑上,您的题字依然清晰可见,游人们争相合影;您曾经力保的莲花池也已恢复勃勃生机,春日的微风拂过,在温暖的阳光下格外迷人……这是您走后的第一个清明。

    我们怀念您为保护北京城做出的努力。您被誉为“北京史巨擘”。北京西客站选址时曾考虑利用莲花池,但您坚持,北京城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的水源,就是莲花池。为此您多方奔走,让莲花池昔日“绿水澄澹,川亭望远”的景观得以恢复。莲花池、卢沟桥、四合院都得到过您的庇护。您说:“一个人,绝不可以忘记自己的过去,一个如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也绝不可以忘记自己的起源。”

    我们怀念您在学术上的丰硕成就。您是历史地理学界当之无愧的泰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曾经评价您是“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厚、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之一”,是“当代地理学的世界级领导人物”。您步入野外、深入沙漠获得最权威的调查资料,像您崇拜的徐霞客一样行走于天地之间。上世纪60年代,您在沙漠的考察让您在学术上开辟了新的领域。您写成《从人类活动的遗迹探索河东沙区的变迁》,并在此后十年间,完成从内蒙古西部经河西走廊,一直到新疆南部的沙漠考察。

    我们怀念您的拳拳爱国之心。抗日战争时期,您作为燕京大学年轻教师积极抗战,被日寇军事法庭扣上“以心传心、抗日反日”的罪名,度过了人生中最艰苦的三年。您推动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被称为“中国申遗第一人”,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出贡献。

    我们怀念您对后辈的无私关爱和培育。您培养了我国第一代历史地理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您的学生、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唐晓峰还记得,1978年研究生入学时,还没进北大校门,您就带着他研究芜湖的城市地理情况,告诉他如何观察城市。

    您曾经说,我已经100岁了,只希望对我的这些奖励,能够引起人们对历史地理学的关注。但是更期待着我所从事的“冷”学科后继有人。如今您的冷学科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您的学生在各个岗位独当一面。您若看到,定会开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