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04日 星期五
一生勤学不止步
——缅怀张光斗院士

    本报记者  李大庆

    清明到了。又想起了去年6月25日与您的最后一次见面。

    八宝山礼堂哀乐低回。您躺在鲜花丛中,101年的人生之旅终于停下了脚步。

    用今人的话说,您是海归,是70多年前的老海归。那是抗战初期,在美国留学的您执意回国效力。撇下在美安稳舒适的生活,奔赴烽火连天的华夏九州,这不仅需要满腔的爱国热情,更需要舍生取义的果敢。当时的您,颇有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豪迈。

    我采访过很多科学家,每个人的人生都异彩纷呈。而您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记是毅力超人。

    2002年,年逾九旬的您获得了光华科技成就奖。我到您的家里去采访,方知您每天还要去上班。从家到办公室步行需20多分钟。我跟着您去办公室。炎炎夏日,您戴着一顶草帽,穿着一件短袖白衬衫,撑着略显佝偻的腰,行走在校园里。有年轻人驾车经过,提出送您一段。您笑一笑,摆摆手,依然步行。每天两去两回,风雨无阻。这成了清华的一道风景。

    2004年春天,我又到您家采访,知道您正用电脑写材料。一个八九十岁的人会用电脑,这让我大吃一惊。

    随着年龄的增长,您的手开始颤抖,影响了写字,进而影响了工作。84岁时,您决心学电脑打字,把自己的想法、意见打印在纸上交与相关人士。

    您是江苏常熟人,口音很重。但您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习拼音输入法。后来,您的视力也不太好了,便借助放大镜阅读电脑屏幕上的文字。利用汉语拼音输入,难免有重码。如果都用放大镜去挑选字词,太麻烦。您把重码字的前后顺序都背下来,输入声母韵母后,直接就摁数字键选字。

    在您90岁生日之际,清华大学出版社将您写的《我的人生之路》印刷出版。全书55万8千字,每一个字都是您用电脑敲出来的。您的毅力之坚真非常人可比。

    从您的身上,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爱国;也是从您的身上,我知道了您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的水利水电泰斗。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