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04日 星期五
清明“消费”,所欲何为?
□ 杨 雪
图/CFP

    清明将至。

    不见时节雨纷纷,不见行人欲断魂,但见淘宝卖家推出了代客扫墓的“私人订制”。从几百元的“送花、烧香、拍照一条龙”,到根据需要谈价钱的“下跪磕头”甚至“现场连线”的增值服务,你不得不感叹这些卖家的服务之“周到”。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虽然网络营销的广告词略显浮夸,装点花哨的页面下付款人数是零,但不代表现实中该行业也是门庭冷清。据报道,天津就有一家代客扫墓业务经营得红红火火。毕竟电影素材来源于生活,代客扫墓早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

    与春节回乡类似,清明扫墓遭遇的也是工业时代和农业社会的结构矛盾,人口频繁流动和传统文化习俗的尴尬。在消费至上主义的影响下,清明代客扫墓应运而生,一方提供服务,获得报偿,一方购买产品,消费快感。

    值得讨论的是,这种消费究竟消费了什么?我所能想象的,便是黑西服配墨镜带着拉杆箱的三两个人,一副煞有介事的模样,上车、出发、去墓园。全程故作严肃状却显得滑稽,坟头哭天抢地却惹人发笑,拍一段视频只为证明消费的过程存在。在我看来,一场闹剧过后,消费的是逝者的清净。

    清明祭扫,于万物萌发之际,踏青而来,在先人坟前,献一束菊,焚一炷香,奉一杯酒,培一抔土。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一种情感,无从改变,无可取代。

    当然,如果身在外地甚至异国,实在无法亲自扫墓,又找不到代劳的亲戚或朋友,在这种情况下雇人扫墓也是一种无奈之选。送花束,清理坟头,修葺墓碑,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确实可以纳入“购买服务”的范围。至于哭一场、磕个头这种精神层面的行为,跨时空也是可以表达的,不必拘泥于坟前,也不必刻意在清明吧?

    暖春四月,我也即将随夫回南京扫墓。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