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通讯员陈太安 记者王建高)继去年在创出703.5公斤的旱地小麦高产纪录后,今年“青麦6号”再传喜讯:6月7日,来自山东省农科院、省农技推广总站和泰安市农科院、滨州市农业局的小麦专家,对沾化县冯家镇李家村在盐碱地种植的“青麦6号”千亩方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专家们实地复测显示,“青麦6号”在盐碱地种植亩产达到418.23公斤,现场的农户和专家皆称“创造了奇迹”。
据农户张汝和介绍,这里本来是一片盐碱荒滩,土壤的盐分含量达到0.3%。除了丛生的芦苇,能在这里种植的农作物大概只有棉花了。早前有人断言,这样的土壤根本就长不出小麦。去年这里被划为“渤海粮仓”示范区,要种植小麦,当时心里十分犹豫,所以迟至11月才播种。本来对产量不报多大期望,但结果却是如此令人意外,自己也觉得“震撼”。
“青麦6号”由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林琪教授于2007年选育成功。此前曾分别于2010 年和2012年创出旱地全生育期无浇水情况下千亩方和百亩方平均亩产620.7公斤和703.5公斤的高产纪录,其中一个十亩方平均亩产更达到712.9 公斤。于2009年被列为山东省小麦直补品种和旱地小麦主推品种。
林琪教授表示,“青麦6号”种子表皮有天然蜡质层,能有效减少水分蒸发;叶片也比普通小麦厚,其背部绒毛较密,可以从空气中吸收更多的水分。此外,“青麦6号”根系发达,能最大限度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因此有很强的抗逆性。
据有关资料,我国有盐碱地约5.2亿亩,其中山东省大约1600多万亩,盐度在0.3%左右的低产田占了很大面积。发展盐碱地小麦种植,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