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4日 星期五
突破“报告限”
——液体氰胺化钙土壤处理技术推广纪实
本报记者 王建高 本报通讯员 陈太安 杨宗玲

    6月2日上午9时许,青岛莱西市店埠镇后屯村一块胡萝卜地里热闹非凡,附近十里八村的农民相约开着汽车、拖拉机,骑着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汇集到这里,甚至还有从寿光、平度等地专程赶来的。他们是来参加一场“液体氰胺化钙土壤处理技术推介暨农产品安全生产现场会”。

    莱西市店埠镇是山东省胡萝卜的主要产区,近年来,正当村民们信心百倍,要扩大胡萝卜生产时,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却造成产量大幅下降,而且严重影响产品的商品价值。

    为了根除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造成的危害,人们想尽了办法,却收效甚微。2010年秋,村民到青岛农业大学姜卓俊教授求助。

    经过几番考察,姜卓俊为他们介绍了“液体氰胺化钙土壤处理技术”。第一年试验下来,效果出人意料:产量全面恢复,产品外形更加挺直、光润,商品价值大大提升,完全看不到根结线虫的危害症状。

    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们继续扩大试验面积,效果一年好过一年。

    为了确保这项新技术的安全效果,姜卓俊找到全国权威检测机构“诺安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对产品进行了技术检测。经过191项农残的严格、科学的检测证明,“液体氰胺化钙土壤处理技术”所生产的产品中的农残远远小于“报告限”。

    “利用氰胺化钙、太阳能、秸秆还田综合作用的土壤消毒技术,对土壤彻底消毒、杀灭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还能改良和培肥地力、消除连作障害,建立作物生产的清洁机制和良性循环模式。”姜卓俊现场介绍。

    在试验田现场,山东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员张柏松和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梁晨、迟胜起副教授分别从“处理区”和“对照区”进行取样调查,他们不时地讨论,交换意见,认真检测,详细记录各项指标数据,并小心地将取出的胡萝卜样品拍照“留念”并分别装进不同的塑料袋内。去了产品样本,他们采取了土壤样品,准备带回去研究土壤构成成分。

    “经过‘液体氰胺化钙技术’处理过的土壤,病虫害防治效果达到98.9%。”张柏松现场公布土壤分析结果。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国内外都是把“溴甲浣”当做保护土地的勇敢卫士。然而,用“溴甲浣”处理技术来处理土壤,虽然能有效处理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但同时溴甲浣又会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层。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哥本哈根修正案》,发达国家于2005年就已经淘汰使用,发展中国家也将限期于2015年淘汰。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限期淘汰溴甲烷的进程。

    近年来,大棚设施生产连作障碍越来越普遍,根结线虫、土传病害发生较多。为此,部分地区农民使用高毒杀虫、杀线虫剂“神农丹”。“神农丹”虽能迅速杀死害虫但有剧毒成分,造成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还会通过浇水灌溉,使得大量的农药成分溶解到地下水中,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而氰胺化钙不会产生农残,它遇水分解产生氰胺和双氰胺等氢氮化物,这些氢氮化物具有抑制或杀灭病菌、线虫和杂草种子的作用。据有关单位试验研究,应用氰胺化钙土壤消毒,对防治地下害虫、根结线虫和杂草,及青枯病、立枯病、根肿病等土传病害具有一定的作用,并可减缓连作障碍影响,还具有补充氮和钙肥、促进有机物的腐熟、改善土壤结构、降低蔬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等作用。

    10余年来,姜卓俊通过和山东圣泰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学研合作,经过反复研究试验,把“液体氰胺化钙土壤处理技术”推广到省内外多个地方。

    在全国有名的蔬菜生产基地寿光、在中国草莓第一大县安徽长丰县、河北邯郸和满城,甜瓜产地山东济南苍山、生姜产区山东莱芜和龙口、花生产区山东沂水,姜教授用一场又一场的讲座、不知疲倦地指导推广新产品;用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成果更加坚定了农民朋友对“液体氰胺化钙土壤处理技术”的信心,让农民诚心悦服地竖起了大拇指。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