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6日 星期五
从“实验场”走向“应用场”
中国智能交通进入2.0时代
□ 科普时报记者 翟玉梅
图为智能感知道路示意图。 袁东东 制图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确定了20个城市(联合体)为首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聪明的车”驶上“智慧的路”。作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我国智能交通历经20余年,从“实验场”走向“应用场”,正在催生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让公众的出行更加安全、高效和环保。

    《前沿科学》杂志最新一期推出《智能交通专辑》,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探讨智能交通向更高水平迭代升级、技术创新发挥的支撑作用,以及基础建设场景的创新成果。

    以自动驾驶为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鲁光泉阐述“聪明的车”这种新型交通系统要考虑人、车、路多要素耦合机理,以及交通系统的内在平衡,更要发挥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技术优势。

    要想实现让自动驾驶“聪明的车”驶上“智慧的路”,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院研究员宋向辉认为,还需借助“灵活的网”“协同的云控平台”。单一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高度互联时代的需求。

    对于如何正确认识智能汽车安全问题,清华大学教授王建强说,全方位的安全出行应包括系统风险监测和防护、高效风险评估与决策、实时智能防护,但这种全过程安全技术的实现尚需时日。

    想象一下,在工作日的清晨,人们再也不用为堵车烦恼,出门前就能定制好路线,不用担心路上时长、上班迟到……这种理想生活其实还涉及精准高效的交通管控、数智赋能的出行服务。浙江大学教授金盛指出,当前交通管理大多面向信号控制,缺乏城市复杂交通流协同运行。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交通管控应向区域交通信号协同控制、公交信号优先控制、车路协同控制转变。

    交通状态的“流”级,涵盖流量、密度、速度等交通状态信息。交通状态的“粒”级,包括个体车辆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状态信息,路径规划、驾驶意图等决策信息。同济大学教授马万经主张发展“以粒控流”“流中控粒”,以及“粒流协控”为核心的道路交通粒流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为交通管控提供新思路。

    网约车、定制公交、共享单车不知不觉已成为公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公众出行正从过去“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春介绍说, 2023年,深圳市推出全市层面的“一键预约”智慧停车平台,接入全市8000家的300万个停车泊位,逐步实现停车一键预约、错峰共享、出行引导等,盘活了区域停车资源,提高了停车利用效率。

    当前,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面临海量客流组织难、巨型系统维护难、体系运转协同难、安全管控闭环难等问题。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谢正光表示,依托新技术装备研发和业务平台集成,北京市目前正构建智慧地铁,重建超大城轨运营模式,实现客流—车流耦合的网络化高效韧性运行、全时程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服务、集约化智能维护的新模式。

    在低空经济和新一代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下,现有航空通信系统已无法满足空管和航空公司日趋增长的数据通信需求。民航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朱衍波研判,正因为如此,互联飞机概念应运而生,它以商用通信公网对航空通信专网进行补充,构建地空多链路弹性网络,提升地空通信的容量和效率,成为航空通信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新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载运工具、交通管理等领域中赋能愈加深入,交通系统的感知与决策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理事长关积珍认为,中国智能交通发展已进入网联化和协同化为特征的2.0时代。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