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图 |
暑假来临,孩子们倒是相对自由了,一日三餐也不用“按部就班”了,可家长们却犯愁了,管住腿,管不住嘴,天花乱坠的“儿童食品”,“砸”进孩子嘴里,痛在家长心里:超标问题、安全问题、健康问题……
近年来,消费者对儿童食品的困惑、忧虑和质疑,引起了国家和各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曾通报一款铅超标的“儿童酱油”,湖南省曾通报一款铝残留超标的“儿童挂面”,北京市曾通报一款菌落总数超标的“儿童奶酪”……
如今,儿童食品遍布城乡,触手可及。很多家长和孩子就是冲着包装上的“儿童食品”字样才选购的。社会调查机构和媒体联合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有不少家长对“儿童食品”说“不”:不应只靠标注“儿童食品”和华丽包装的广告宣传吸引眼球,表里不一;不应只玩“儿童食品”的概念,儿童食品变成了“高价食品”,误导消费;不应为了迎合口味,儿童食品反而含有更多糖、香精等优化口感的食品添加剂,与普通食品无异,甚至不如成人食品的营养成分,名不符实。儿童食品市场的一些“乱象”,出现在儿童食品行业竞争中。
2023年发布的我国首份《儿童合理膳食产业研究白皮书》提到儿童食品的来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成立了多家具有鲜明特色的儿童食品厂。”半个多世纪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食品行业也在快速发展。
加工上,儿童食品“老字号”企业凭借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守正创新,发展壮大;新进入儿童食品行业的企业,在原料、口味、营养、包装、消费体验等方面创新发展。
品类上,从传统的糖果、饼干发展到现代食品工业生产的果冻、果蔬干、奶制品、膨化食品等诸多新产品。冠以“儿童”字样的食品层出不穷,比如,儿童肉松、儿童鱼片、儿童水饺、儿童牛奶、儿童面条、儿童小馄饨等。
销售渠道上,不仅有商店、超市、母婴店等传统的销售渠道,还扩展到电商、社交媒体等新兴的销售平台,给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购买方式和个性化营销服务。
标准建设上,2008年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将零食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限制食用”3个推荐级别。2020年我国首个儿童零食团体标准《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出台,从原料、感官、营养成分等方面对儿童零食进行了规范,填补了国内儿童零食标准的空白。2022年,全国两会上,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关于推动儿童食品标准化规范化健康发展的建议》;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明确“儿童食品”的专门分类。
甚至有食品专家提出,加大对儿童的食品科普更是重中之重。可喜的是,今年“六一”当天,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办的《人体简史(少儿彩绘版)》新书发布会上,一个能容纳200多人的多功能厅挤满了大朋友、小朋友。发布会现场,一位老爷爷手指科普新书中的一个标题,对上小学的孙子说:“你一生要吃大约60吨食物。”正在给小朋友签名的图书作者接着说:“各种各样的儿童食品,将会化为你身体的某个部位:可能是206块骨头、可能是600多块肌肉、可能是每天大约跳动10万次的心脏……”
作者现场签名,大家纷纷点赞出版这本新书的接力出版社很给力!写给少年儿童的《人体简史(少儿彩绘版)》,也直接或间接地发出了对儿童食品标准的呼唤。
儿童食品,目前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同频共振,加快建立健全儿童食品标准体系,让标准引领和支撑儿童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少年儿童饮食安全和健康。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餐饮文化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