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太极拳: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 高桃芝

    非遗文化之窗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的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

    “太极”一词,出自《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由阴和阳两仪构成,被认为是衍生世界万物的本原。宋代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相合,万物化生。”太极之理即阴阳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转化之理。太极拳以此解析拳理,故名太极拳,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中国哲学思想,太极拳也因此被誉为“哲拳”。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先生考证,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后来由陈氏小范围传向全国,逐步衍生出了杨式、吴式、孙式、武式等多种流派,打法多种,比如推手、运气、站桩等。各门派打法都要求练习者精神专一,全神贯注,上身中正,最后达到心神合一的效果,套路、名称也大致相同。

    太极拳的宗旨是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开合相寓、虚实互换,静如山岳岿然不动,动若江河滔滔不绝,如行云流水。这种武术理念要求练习者意、气、形、神圆融一体,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以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太极拳注重意念修炼与呼吸调整,以五步(进、退、顾、盼、定)、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为核心动作,以套路、功法、推手为运动形式,给人一种潇洒从容、心地坦然、神态自若、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各派太极拳都有其长处,陈式包含了刚劲和急速的旋转、跳跃、强烈击打的技巧;杨式具有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相济、严正朴实、一气呵成的特点;吴式具有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长于柔化的风格;孙式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三家合冶一炉,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进退相随,开合相接的特点;武式具有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特点。

    太极拳兼具竞技、防身、健体、娱乐、表演等多种功用,适合不同人群练习,国家大力推广。1956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部分太极拳名家大师整编了“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太极拳。此套路删繁就简,以杨式太极拳架为动作素材,易学、易练、易记,很快就普及到各地,甚至传播到海外。

    2000年5月,中国武协启动太极拳健康月活动,国际武联执委会将5月定为世界太极拳月。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举行,在文艺表演《自然》部分进行了太极拳表演,2008名太极拳演员排成“天圆地方”的阵式,以多媒体形式表演,向全世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太极拳的刚柔之美、神韵之美、和谐之美,体现了传统与未来的交融、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东方独有的人文情怀。2020年12月,太极拳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文化符号之一,太极拳广泛传播到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最受人们喜爱的武术运动和健身活动项目。

    (作者系湖北省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