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凝聚江南风华的龙泉青瓷
□ 杨兴化
图①图②为龙泉窑青釉菊瓣纹洗,元(1271―1368年);图③为龙泉窑青釉绳耳刻花纹三足炉,明(1368―1644年)。均藏于首都博物馆。
吕钟 摄

    瓷承华夏

    千峰翠色、雨过天青、梅子泛青……这既是入夏以来大自然灿烂的江南景色,又是1600年来江南陶瓷工匠眼里的龙泉青瓷主色调。

    中国近代享誉世界的古陶瓷专家陈万里这样夸赞龙泉青瓷:“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作为中国传统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龙泉青瓷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由龙泉窑独创的“粉青”与“梅子青”釉色,更是为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史增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龙泉成为中国青瓷制作中心

    龙泉青瓷起源于浙江省龙泉市。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窑场,龙泉窑创烧于南北朝时期,直到明清时期仍在创新发展。

    龙泉窑早期受越窑影响,初创时规模较小,发展也较为缓慢。而隋唐五代则是其发展期,从出土文物可以看出,五代及北宋,龙泉窑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南宋达到鼎盛期。

    金人入侵使得北方的窑场在战乱中不断没落。为躲避战乱,人们纷纷迁移到南方寻求发展。经济、政治中心的南移,为龙泉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南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商业繁荣,科技进步,在这思想开放的环境下,为满足当时朝廷与百姓的生活需求,龙泉窑逐渐替代越窑成为中国青瓷制作的中心。

    继而,龙泉窑开创了厚釉黑胎的工艺技术,之后“粉青”与“梅子青”独特釉色的出现更是使其步入了鼎盛时期,大量龙泉青瓷销往全国各地及海外。比如“南海一号”沉船上发现大量龙泉青瓷,也表明了龙泉窑在宋元明清时期是外销瓷的重要生产窑口。

    龙泉青瓷独特的工艺技术

    龙泉青瓷胎体所使用的主要原料是高岭土和绢云母,但其烧制也离不开一种龙泉地区独有的特殊原料——紫金土,该原料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和三种稀有元素。

    根据紫金土中含铁量的高低,胎体的颜色也不同,含铁量较高,烧制出的胎体会呈现出紫黑色,这也是龙泉青瓷独特的“紫口铁足”的形成原因;含铁量较低,则胎体为灰白色,是烧制“梅子青”和“粉青”所需的胎体。紫金土丰富的铁元素在窑炉的高温中会形成两种反应,一是空气过多,窑内形成氧化气氛,这时烧出来的瓷器釉色是黄色、褐色等类似的暖色;第二种就是窑内空气过少,出现了还原气氛,这时的釉色便是温润的青色了。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龙泉青瓷继承了越窑瓷釉的配方,即含钙较多的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有较强的玻璃感,然而却出现了高温流釉明显的现象,无法施加厚釉,降低了瓷器的整体艺术效果。

    南宋以后,窑工创造性地使用了石灰-碱釉,釉料的改进和上釉技术的提升,使得龙泉青瓷胎体可以施加两三层釉,烧制之后釉层呈现出浑厚凝重的美感。“粉青瓷”即是石灰-碱釉应用之后烧制的著名瓷种。

    艺术特征与人文思想的形成

    造型装饰上,龙泉青瓷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常以刻划花、贴塑和露筋等方式来表现其艺术特色。

    刻划花,即通过刀刻将需要强调的纹饰刻划在瓷器表面,纹饰清晰灵动。但这时期的装饰工艺基本都是呈现于平面之上的,南宋出现的厚釉,使得这种刻划于平面的装饰变得模糊不清,无法继续满足人们的装饰需求。于是,贴塑与露筋工艺随之产生,通过捏制造型进行贴塑和浅浮雕,将纹饰从瓷器表面浮现出来,形成了立体装饰,这种装饰手法生动鲜活,更加凸显自身特色。比如现藏于龙泉博物馆的北宋青釉刻花莲瓣纹贴塑五叶鸡钮盖瓶,瓶顶贴塑一只静静坐立、却昂首翘尾的雄鸡,寓意吉祥如意,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世俗文化。

    此外,还有元代的印贴花工艺,因纹饰丰富多彩,制作快捷方便,不仅提高了青瓷的生产效率,而且极大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龙泉青瓷的青翠釉色和独特的装饰艺术都源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国古代文化中,青色蕴含着一种独特的象征和内涵,无论是道家的“无为”,还是“天人合一”,最终所表达的依旧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朴素、恬淡而又幽静的美。而如玉似冰的青瓷釉色,正符合宋人心中所追求的质朴自然,也体现了儒家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这种审美观念,也一直影响着后世的陶瓷制作,从而成为陶瓷设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泉青瓷凭借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人文思想,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一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追求,正是它的制作技术和装饰手法的不断创新,造就了其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作者系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