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显微镜下纳米物质的样子。李博文供图 ②蓑蛾用于藏身的“睡袋”。买国庆供图 ③随着山坡由高向低的变化,红松阔叶混交林、白桦林、长白落叶松林等 林带也随之分布。陈建伟供图 ④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时,科研人员对科研设备进行调试。李博文供图 ⑤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叶猴母子。李子健供图 |
科海观潮
总有人问我:科普摄影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科普摄影是以传播、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摄影活动。科普摄影是对自然、生活的记录。它不同于其他摄影的是,科普摄影或多或少要带有科学的元素。
科普摄影可以解释身边的事情。一幅拍摄于长白山的照片,清晰地反映出随着山坡由高向低的变化,红松阔叶混交林、白桦林、长白落叶松林等林带也随之分布。花园草丛中飞着一只貌似蜂鸟的长喙豆蛾,大家看到后增长知识,再也不会“鸟蛾”不分。
科普摄影可以讲述有趣的事情。树叶上有一坨“鸟粪”,其真实身份是蓑蛾用于藏身的“睡袋”,是它用植物叶片黏合制作而成的,它正是用这种骗术躲避天敌,甚至骗过小鸟的眼睛。有的昆虫可以将自己的蛹惟妙惟肖地“变成”一节树棍,形态与其藏身的环境一致,从而达到避害的目的,这让人们记住了“拟态”的知识点。跃出水面的草鱼,努力地去咬食浮在水面的莲花,使人觉得甚是惊奇。其真相是,啃食莲花的鱼大多是食草鱼类,莲花由于花瓣富含营养而成为它们的最爱。一头身上披着草蔓“迷彩服”的麋鹿,看上去很是怪异,但殊不知,这正是雄麋鹿发情时的一种行为。
科普摄影可以成为宝贵的研究资料。摄影者在广西野外拍摄到属于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的叶猴母子。要知道,叶猴是非常警觉的一种动物,能够拍摄到它的身影就已经是奇迹,要拍摄到“母子俩”的画面,真得要有些运气才行。摄影者在陕西红碱淖拍摄到的一群遗鸥,是中国特有种。它们几乎是最后才被发现的新鸥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些鸟儿曾经被宣布灭绝,这次在我国被发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科普摄影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现在,经常有人在小区拍摄到白头鹎、灰椋鸟和乌鸫等原本生活在南方的鸟,是什么使这些原本在温暖南方生活的鸟来到北方,并成为北方的留鸟?真的是全球气温升高造成的吗?它们为什么不去野外,而是选择在人来人往的小区安家,是野外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了吗?还有那些滞留在各大公园里的水鸟,尤以绿头鸭、鸳鸯居多,其中很多就出生在公园特为其搭建的巢穴里,人们对它们进行投喂及全方位的照料,会不会使它们降低或丧失野外捕食的技能?这些候鸟还会迁徙飞走吗?这无疑使人们产生更多的科学思考。
科普摄影可以是环境的监督者。野外一簇簇原产于巴西的豚草、飞机草、水葫芦;湖塘河流里的巴西龟、食人鱼、福寿螺……这类摄影作品反映和记录了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的危害,可以呼吁人们不要走私外国生物,更不要私自放生,起到了警示、监督作用。摄影师拍摄到北极圈内加速融化的冰层,从而向公众传达了全球变暖的信号,使节能减排的号召更具说服力。
科普摄影可以是了解前沿科学的领路者。一颗被星空摄影爱好者首次拍摄到的新星,通过X光摄影获得的蛰伏在花茎里的虫子……纳米级物质究竟长什么样,两个正负电子相撞的轨迹是怎样的……这些高精尖、超微观的摄影把人领进充满神奇奥妙的科学世界。
科普摄影可以是对科技人物、科研项目,以及科学普及活动的记录者。在青藏高原,工作人员正在研究探索中微子实验;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时,科研人员对科研设备进行调试等照片,让公众看到了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真实的工作状态。科普摄影还可以是科普活动的记录者。例如,科学家针对公众的科普讲座;科研机构针对公众进行的与机器人互动的科普活动等。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科普摄影作品的说明文字是科普摄影的重要部分。科普摄影与一般摄影不同的是,除了摄影作品要漂亮之外,文字还要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很多时候,科普摄影作品都需要说明文字来补充,以保证科学性、知识性,并方便公众理解,最终达到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撰写科普摄影作品说明文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的是:一是文字要短小精悍,点到为止,与照片相呼应和补充;二是要具有科学的启迪和引导作用;三是要通俗易懂,便于公众理解。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科普摄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