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8日 星期五
两会上的科普声音
发挥博物馆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近日,游客在江苏省南京城墙博物馆参观。视觉中国供图

    □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 倪闽景

    博物馆教育有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特殊价值,我建议要进一步发挥博物馆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博物馆学习属于实物学习

    校内的学科学习是一种基于符号的学习。这种学习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学科思想、学科思维,是锻造孩子思维的基础。而博物馆的教育属于实物教育或者实物学习范畴。自然博物馆的馆藏化石和标本,都是实物学习的基础。

    这两种学习的差别在哪里?符号学习是经过筛选后,提炼出的一种知识系统。而实物除了能感知信息媒介外,还具有知识属性和功能属性。实物学习过程有挖掘新知识的可能性,这是符号学习无法实现的。

    例如,一张金丝猴标本照片无论多么高清,由于拍摄角度限制,所展示出的信息都是遴选过的。但实物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发现新的信息,也许你会观察到专家目前还未发现的东西。这是博物馆的重要价值,也是实物学习的不可替代之处。

    博物馆学习具有自主性

    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编制的统一教材,老师在规定时间内把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

    而在博物馆的上万件展品中,孩子会看到他感兴趣或者不感兴趣的展品,这是自主发现的过程,充满个性色彩和自主性。孩子可能会发现新的现象、新的知识、兴趣所在,这些是校内学科学习做不到的。

    学习有两个本质。一是建立大脑的链接,二是建立人和人之间的链接。在学校里,因为学习的内容大部分相同,我们的大脑链接会高度相似。但进入博物馆后,每个人建立的链接不一定相同,而大脑不一样的链接是创新的基础,还会形成兴趣和志趣。

    博物馆时光赋予你特别的“身份”

    如何利用好博物馆的学习时光?我认为要完成这几种身份的转变。

    要做一个“串珍珠的人”。博物馆有很多展区、展位,有成千上万件展品,这些展品是成系列的。每件展品就像是一颗珍珠。虽然博物馆已经按照逻辑串了一个“珍珠项链”,但观众还可以串起新的“珍珠项链”,做一个在博物馆“串珍珠”的人。

    要做一个时空穿梭者。博物馆就是一个时空穿越的场所,要把自己当成时空穿梭者。这样“逛”博物馆便有可能与标本共情。比如,我们在走过灭绝动物的知识长廊时,看到一个个物种灭绝后,就会思考“谁干的呢?”“恐龙经历了什么?”等问题。

    要当博物馆的主人。如果发现某件展品上的标注说明出现了错误,我们可以直接指出来,这样博物馆的信息就会越来越准确。把自己当成博物馆的“主人”,博物馆就是你的空间,所有的发现、感受,都是因你而生。

    做情感和问题的记录者。我们在学校、家庭、社会上产生的情感,和在博物馆产生的情感会不一样,因为总会有一个展品打动你。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网红狮子标本,里面的狮子像蒙娜丽莎一样,露出迷人的微笑。观众看狮子时感觉它在冲自己笑,就被感动了。生发疑问是参观博物馆的正确方式。观众不仅要带着问题来,并通过参观展品解决问题,还要带着新的问题出去,甚至要带着情感共鸣出去。

    (科普时报实习记者 王文洁 整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