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6日 星期五
近日,《光的探索: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奇异量子世界》新书发布,3位院士将本书称为“壮丽的和深情的史书”。在出版过程中,编创团队集思广益,将众人的智慧、热爱和辛劳凝聚起来,成就了一本好书。
在探索之旅中收获自己的光
□ 张绪瑞
《光的探索: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奇异量子世界》,[法]塞尔日·阿罗什著,孙佳雯 吴海腾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编创手记

    公元1496年的夏天,现代科学的曙光初现。在意大利米兰,达芬奇正在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一个走廊上创作一幅被后世誉为文艺复兴之先河的壁画——《最后的晚餐》。他探索光学等物理知识,展示了光线如何射入眼角膜,并在这幅名画中创造了视觉、视角变化的神奇幻觉。

    光是能与众多读者产生共鸣的一个主题,不论是普通大众,还是物理学家,亦或是散文家、诗人。正如《光的探索: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奇异量子世界》一书的作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提到的“谈论光就意味着需要唤起所有知识领域”。

    回溯物理学巨擘寻光之旅

    一部好的科普作品,一定是讲了一个好的故事,借助好的故事,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与世界。

    在《光的探索: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奇异量子世界》一书中,诺奖大师就为我们讲述了光的故事,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生涯,回溯了现代科学的起源。全书以渐进的方式介绍了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并沿着几个世纪以来的思想和理论谱系,介绍了历代物理学巨擘在寻光之旅中所衍生出的我们今天所知的全部物理学。

    当读者一页页翻动带着淡淡墨香的书本时,仿佛一部讲述4个世纪以来科学发展史的长卷徐徐打开,众多的物理界名人大咖、物理学现象如电影胶片般一一映入眼中。沿着光这条纵轴,作者用长镜头横贯天地,引领读者穿越“时空隧道”,沉浸式感受人类近4个世纪的追光史、科学探索史。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言:“在当下,人们对科学的需求比以往更加紧迫,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让非专业的听众能够通过个人的叙述,理解研究者的动机、他的好奇心的来源以及偶然性在探索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惊喜永远不会缺席。”希望读者跟随作者在光的探索之旅中发现更多的惊喜,收获属于自己的光。

    集思广益成就一本好书

    一部科普作品是否经得起大众考验、经得起专家考验、经得起时间考验,内容的科学性、通俗性、原创性是最重要的。内容的真实、准确、成熟是科普作品必备的。

    首先,两位译者孙佳雯博士和吴海腾博士,各自发挥专业优势,奠定了译稿的“信、达、雅”。吴海腾于2018年—2022年在阿罗什教授课题组进行圆态里德伯原子相关的博士课题研究,可谓是本书作者的“入室弟子”。全书翻译风格融合了吴海腾专业扎实的治学严谨和孙佳雯钟灵毓秀、灵气隽永的语言风格,使得整本书读起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在某些章节中,作者在讲述自己的专业研究时使用了一些稍显晦涩的专业术语和“行话”,但做到了硬内容的“软表达”和深内容的“浅表达”。

    编创团队以负责的态度、工匠的精神对书稿内容从科学性、知识性、规范性等方面进行严格审稿。

    经历从年初选题列选到开印单的大半年后,在北京一个略有凉意的早晨,长途驱车直奔30公里外的印刷厂,我们终于迎来了这本书的印刷。与印刷厂工人之间的交流是激动的,因为一份份电子文档和一张张白纸,在印刷工人和印刷机器的一系列机械运动和化学作用下,完成了它们的使命,成为了一本本带有墨香的、载着几个世纪的物理学知识的科普著作。

    作为一本物理学科普著作,在本书出版前,编创团队邀请了物理学界的院士、专家审读,并请他们给本书撰写推荐语,最后本书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甘子钊,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鑫等3位专家推荐,在封底印上了他们真挚的推荐语,将本书称为“壮丽的和深情的史书”“必将成为一部重要的科学经典”。

    (作者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科学出版中心编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