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9日 星期五
唱歌跑调是得了“失歌症”吗
□ 科普时报记者 吴 琼 罗朝淑
视觉中国供图
扫描二维码,了解什么是“失歌症”,唱歌“全程跑调”是一种病吗?

    最近,在某卫视的晚会上,一位演员因唱歌“全程跑调”而引发关注。有人说这可能是得了一种叫做“失歌症”的病。真的有这样一种病吗?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王明宇介绍,唱歌跑调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声乐训练、发声位置不对或者歌唱技巧不够等“技术性”因素导致跑调;第二种则是天生音不准,甚至不知道自己跑调了,可以说是“丧失了唱歌的能力”,也就是患有失歌症。这样的人也被称为“失歌者”。

    “失歌症是一种音乐加工障碍表现,患者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都没有问题,但无法辨认音高、节奏、力度或音色之间的差异,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或他人跑调。”王明宇说,世界上大约有10%的人唱歌跑调,其中4%的人患有失歌症。

    1890年,德国医生诺布洛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音乐处理的认知模型,并首次定义了失歌症。而到了2002年,第一篇关于失歌症的正式研究性论文才得以发表。

    导致失歌症的常见原因有三种。一是先天性失歌症,这与遗传因素有关,主要是由于大脑负责音乐处理与协调的脑区先天发育异常。二是获得性失歌症,主要是因为脑炎、卒中、外伤、肿瘤等因素,损伤了大脑语言中枢或音乐处理功能区所导致。以上两种情况的“失歌者”只能通过治疗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目前无法完全治愈。第三种是假性失歌症,由于紧张或突发事件而导致,往往为一过性,只要缓解紧张情绪就可以恢复。

    有人说,知道自己五音不全,以后避免唱歌不就好了吗?其实,失歌症对人的影响远不止如此。王明宇表示,有30%的失歌者存在沟通障碍,他们辨别不出语言中传达的害怕、生气或者讽刺等情绪,因而经常会遗漏对方的“弦外之音”。还有的失歌者会表现出较差的空间处理能力。

    不过,“音痴”们不用过度担心,并非所有唱歌跑调的人都是失歌症患者。有些人唱歌跑调可能只是由于未接受正统的音律训练,这样的人群可以通过发音训练得到纠正。同时,被确诊失歌症的人也无需过于忧虑。据报道,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美国总统格兰特和罗斯福等名人都患有失歌症,可见它不一定会对生活、事业造成负面影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