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明代永乐甜白釉暗花三系罐。 下图为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馆藏永乐甜白釉八方烛台。 视觉中国供图 |
瓷承华夏
永乐甜白釉,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白瓷品种。之所以叫甜白,是因为其釉面温润细腻,细看犹如白糖般洁白甜腻,给人一种忍不住想浅尝一下的感觉。《明太宗实录》记述:“回回结牙思进玉枕,上不受,命礼部赐钞遣归,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
============================================================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瓷种之一,白瓷在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白瓷品种众多,而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甜白釉,却拥有极为独特的艺术美学和文化韵味。要了解永乐甜白釉,就得追溯一下白瓷的发展历史。
白瓷始于两晋南北朝
1971年,考古学者在河南安阳发掘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一件白釉绿彩长颈瓶,认为这是北方较早的白瓷,而这件白瓷却是烧制温度较低的釉陶器。如此洁白的胎体和釉色,可谓是早期原料提纯工艺发展的一大体现。
隋唐北方邢窑白瓷的创烧,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为后世丰富多彩的彩绘瓷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历经宋代北方定窑的辉煌,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的盛行,至明代白瓷工艺达到高峰,并创造了一代名瓷——永乐甜白釉。
甜白釉的技术发展
白瓷技术的每一次提升,都伴随着原料的精选及提纯工艺的进步,永乐甜白釉也不例外。但真正造就其独特艺术风格的根本,在于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的设立。
景德镇浮梁县周边怀玉山环绕,植被丰茂,高岭土、瓷石、长石等优质资源储量极其丰富,为甜白釉创烧奠定了物质基础。自元代开始,景德镇就是皇家官窑所在地,朝廷每年派遣官员现场监烧,对优质瓷土采取“烧罢即封”。明代继承前代做法,每年为皇家烧造大量精美瓷器。优质的原料,不计成本的投入,优秀的工匠,从而使明代官窑瓷器无论是艺术设计还是品质均达到顶尖水平。
研究表明,在泥釉料成分方面,永乐甜白釉的瓷胎内绢云母含量较高,残余石英含量较少,属于典型的南方二元配料;泥料配制以瓷石为主,高岭土为辅,其优势是泥料塑性好,烧成稳定性提升,容易做成薄胎器物。在釉料配制方面,工匠降低了釉料中钙元素和铁元素含量,提高了钾元素含量,成分的变化,使得瓷器釉层呈现强烈乳浊的玉质感效果。
兴盛得益于皇家推崇
甜白釉因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的喜爱而名声大噪,其薄如白纸、胎骨坚硬的胎体,细腻温润的釉色,以及刻画精美、线条流畅的装饰纹样,故而给人以如幻似梦的奇妙感受。
当然,白瓷的盛行还源于其在明代有着特殊意义。明洪武二年制度明确“祭器皆用瓷器”,嘉靖九年新制度强调“定各陵,四郊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可见,皇家的喜好与祭祀庆典制度共同赋予了包括白瓷在内单色釉瓷器的使命,也促进了白瓷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换,单一釉色不足以满足帝王的审美喜好,明青花五彩、素三彩、斗彩,以及各种奇妙艺术特色的瓷器在明代粉墨登场,却也无法掩盖永乐甜白釉的光华。
永乐甜白釉的艺术特征
白如糖,堪称永乐甜白釉的艺术特色。能有如此独特的宏观特征与其自身显微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现代研究表明,甜白釉釉层内含有大量诸如残留石英、未熔云母等固体颗粒,结合远高于宋代定窑及元代卵白釉的微气泡含量,使得永乐甜白釉拥有极高的可见光散射能力。在固相乳浊和气相乳浊的双重作用下,甜白釉呈现出强烈的玉质感,结合超高的白度,看上去犹如白玉一般。
永乐甜白釉的器型分为日用器、祭祀用器、佛教礼器、仿伊斯兰工艺品四大类。除传统器型外,许多新器型还借鉴了海外文化元素。明代早期官方与西亚,乃至欧洲频繁进行文化贸易往来,促使美学理念的中西融合,采用硬朗的传统线条造型,广泛吸收西方陶器、丝织品、金银器、珐琅器等造型纹样元素,大胆设计创新,从而拓展甜白釉的艺术发展空间。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借鉴、包容、改造、创新的艺术文化理念和审美态度,更是造就明代瓷器文化精彩纷呈的根本因素。
(作者系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工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