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视点
一直以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既关系到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也连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将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综合立法。
《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事务治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然而,最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莫过于提升其网络素养。正如《条例》就“网络素养促进”设专章强调,应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围绕网络道德意识形成、网络法治观念培养、网络使用能力建设、人身财产安全保护等,培育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和防护技能。
面对避不开的网络,顺势而为或许是不错的选择。对于青少年而言,网络既不是“异化”孩子们的洪水猛兽,也不能简单看作“原住民”进化的加速器。正向引导的关键在于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网络素养又称数位素养,指运用电脑及网络资源的能力和品质,是一个从生活和环境中习得或在使用中掌握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的综合体。当前,未成年人深度融入网络,理应具备相应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懂得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需要有整体规划和知识体系设计,为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供遵循。
网络素养促进的关键在于系统化教育。《条例》强调,应当通过为中小学校配备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指导教师、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在普通教育中,网络知识教育与网络精神气质教育理应同步发展,让未成年人在掌握网络知识技能的同时,对网络空间道德、伦理、精神有更充分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判断能力。教育机构还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未成年学生智能终端产品使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上网习惯,培养网络安全和网络法治意识。
家庭应尽到第一教育者的责任。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规范使用网络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作为父母,需要留意陪伴,改善亲子关系,缩小网络认知的代际鸿沟,从情感和技能两方面增强对未成年人的上网指导。同时,还必须正视现实,如今70后80后父母的网络素养,未必都优于子女,因此也需要加强自我学习,才能更好哺育子女的网络素养。
更为重要的是,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支持、社会层面的重视。《条例》提出,鼓励和支持研发、生产和使用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适应身心健康的软件、终端产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同时,还明确了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的六项义务,为社会合力推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升界定了各相关方的责任。从全方位构建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出发,深入开展具有建设性的网络素养培育,未成年人才能成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
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需要赋权与赋能两手抓且两手都要硬。我们应该尊重未成年人成长规律,充分赋予其借互联网自我发展的权利,同时还要加强网络素养的教育引导,使未成年人成长为网络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待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主体形成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