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条有趣的新闻,一位小学老师在批改四年级学生的作文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篇与众不同的作业。令人惊讶的是,这篇作业竟然是鲁迅文章的现代改写版本。经过了解,原来这是孩子使用AI(人工智能)工具后完成的作业。
AI或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
这则新闻值得大家深思,因为它让家长和老师们进一步明白:我们正处一个科技和教育相互融合的新时代。作为一种工具,AI提供了一种接触和理解文学的全新方式。孩子们可通过AI学习、模仿文学大师的风格。虽然这种模仿并不能完全代表孩子的创造力,但它为孩子们提供了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创作文学的体验。
另外,通过AI工具,孩子们在写作时可以获得即时反馈,了解不同的写作风格,感受语言的魅力。由此,他们可以探索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习如何构建叙事结构,甚至在此过程中激发对传统文学的兴趣。
在这个例子中,孩子可能是出于对新技术的好奇或者是在寻找新的写作方式,也有可能是为了便捷地完成作业。但真正的学习和创造是一个包含了深度思考、个人情感和文化理解的复杂活动,不应该成为一个简单的复制粘贴的过程,这样的行为可能抹杀孩子们创新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等宝贵的品质。
评价学生应更注重过程
在科普科幻教育中,我们致力于将科技与学习过程相结合,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创新者。我们鼓励学生们利用科技知识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去理解物理的法则,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科幻世界,在这个过程中,AI技术就像是一枚推动创新的火箭引擎。
为确保AI技术的整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不是替代他们的学习过程,作为科普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精心设计课程,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虽然AI可以提供无限的信息和数据,但是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筛选、解释和应用这些信息。当引导学生使用AI来辅助学习时,我们也在强调学术诚信和原创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尽管AI可以提供帮助,但他们的作品应该反映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力。
这个新闻事件也启示我们需要重新考量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在AI可以生成完美无瑕的作品的时代,我们如何评价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是否应该更加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这些问题,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发展新的评估工具和方法,以更全面地衡量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交技能方面的进步。此外,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帮助他们识别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挑战。通过这样的教育实践,学生们不仅能养成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也能构建持续学习和自我完善的生活态度。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