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1日 星期五
推动科技向善,警惕科研价值观异化
□ 李 响

    由牛津大学历史学家、英国BBC著名历史节目制片人劳伦斯·里斯撰写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奥斯维辛:一部历史》,通过大量奥斯维辛犯人以及其他亲历者的访谈内容,详细描绘了1941年至1945年间奥斯维辛集中营从建立到不断走向“灭绝营”的功能演化。2016年9月,该书引进国内,成为“理想国丛书”的其中一册。

    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研究,与西方大量博物馆中陈列的实物资料,交相呼应地展现了这段悲剧。相比之下,《奥斯维辛:一部历史》除了翔实的参考资料外,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结论,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功能一直在随着战争的走向而拓展和演化,基于研究而不断改进的工业化屠杀是后期才定型的功能。

    如果深入分析作者提出的新颖结论,就会发现这些结论对理解科研价值观的演化具有更大的意义。我们可以得出几个推论:科技向善与科技为恶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科技为恶的效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可能源自某些向善的出发点;如果科学家们的科研事业价值观发生异化,将会导致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以往的研究结论中,参与奥斯维辛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往往以暗黑的形象出现,然而在《奥斯维辛:一部历史》中,针对集中营改造所开展的科学研究,降低了从一开始就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不良印象,也更加可信。同时,这样的解释对于当代科研的警示意义也更加深刻:单纯的求知活动看似价值中立,但未尝不会导致价值为负的严重后果,知识的生产和应用之间并不天然存在明确的界限。

    从科研价值观的异化来看,如果忽略结果而单独来看科研活动,那么这些科学家往往拥有诚信、勤劳等当代科学事业所崇尚的品质,甚至在他们的研究中贯彻了探索、实证等科学研究所真正需要的精神气质。但正是由于价值观的异化,使得这些本来属于科学的美德却导致了悲剧的出现。

    正如导读中所说,作者“要揭示的犯罪者心态不是少数虐待狂或变态者的心智失常,而是无数心智正常者的心灵黑暗之地”。以史论今,在科学技术的伦理负载已经被全球共同关注的当下,科技飞速发展使得任何价值观的偏差都有可能导致对全人类的威胁,因此科研价值观的纠偏不能停留在科技向善的空泛原则之下,警惕科技为恶需要开展切实能够规范科研行为的伦理治理。

    总之,通过历史去理解价值观的异化,是《奥斯维辛:一部历史》克服传统针对集中营研究中关键人物脸谱化、标签化的新思路。正如作者在大量篇幅中呈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功能演变:只有深刻理解科研价值观异化的真实过程,才能从根本上理解科学为何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扮演了魔鬼的角色,从而警惕悲剧重演,并对当代科技向善的发展理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作者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