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图2为《本草学》纪念封。 (图片由中国集邮有限公司提供) 图3、图4为《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书影。 (图片由作者提供) |
永茂 马国馨 院士篆刻 |
□ 王渝生
余生趣潭
中国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文明史,产生了以农学、医药学、天文学、算学为代表的四大传统科学体系。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传统医药学体系的形成。
“本草经”即本草学,是中国古代的药物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各种药物名称、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和应用等知识的一门传统学科。
传说古代圣人神农尝百草,实践出真知,亲力亲为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撰写了《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全书分3卷,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记述药物的名称、性味、主治、产地、别名等。书中提出的君臣佐使、四气五味、七情合和、阴阳配合等药学理论,奠定了中医药物学的基础理论。该书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证,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更早的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辑集而成。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明清的辑本有卢复重辑的《神农本经》,流传较广的是清代孙星衍、孙冯翼同辑的《神农本草经》,以及清代顾观光重辑的《神农本草经》、日本森立之重辑的《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自汉至清流传演变2000年,而另有新意者,如唐代宗显庆四年苏敬等奉敕在普查全国药材基础上撰成的《新修本草》,也称《唐本草》,共54卷,记载药物850种。本书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著作的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北宋元丰五年,唐慎微以掌禹锡的《嘉祐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为基础,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全书共30卷,记载药物1746种,附方3000余首。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明万历六年,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成为中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颠峰之作,被称为“东方药物巨典”和“最伟大的本草学著作”,全书分16部,共60类,收录药物1892种,药方11096个,药图1160幅,在药物分类、释名集解、药性气味、主治发明及随症用药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先后传播到朝鲜、日本和欧洲等地,更是被达尔文誉为“中国百科全书”。达尔文引用了其中关于生物遗传变异的资料撰写了《物种起源》,对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近现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新的本草学著作,如1931年赵燏黄编著的《中国新本草图志》,1939年裴鉴编著的《中国药用植物志》,1996年中国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的《中国本草全书》等。199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中华本草》,共34卷,收载药物8980种,是迄今为止所收药物种类最多的一部本草专著。
中国历代都有咏本草的诗句,如五言有“药圃无凡草”(唐·朱庆馀),“是草皆为药”(宋·释文珦 ),“药收阳地草”(宋·翁卷),“草香千品药”(明·杨基 );七言有“药出山来为小草”(宋·陆游 ),“寸草曾收药笼功”(宋·陈允平 )等,不一而足,生动有趣地将本草中药广为普及于世,功莫大焉。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