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成长规律,打造三大课程群,设计趣味主题——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别等长大了再创造
学生们在上互联网课(作者供图)

    □ 童慧玲

    校长讲坛

    一直以来,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实验第二小学围绕“博雅教育”办学理念和“培养有温度、有情怀、有智慧的未来公民”育人目标,以儿童科学素养发展为抓手,围绕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三大关键要素,整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形成互联网+智慧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可合作拼搭,成就集成创意

    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被确立为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银川市兴庆区实验第二小学被自治区确立为“互联网+教育标杆校”。如何让“互联网+”的思维落实到学校课程建设中,让应用和创造成为“互联网+”课程的主要功能,成为学校进入“互联网+教育”实践的课题?

    为此,学校设计了智创课程空间:智玩—智读—智学—智造—智创—智管,简称“六智中心”,并确定了一个理念: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不要等长大了再创造。课程中心设计了可以互相赋能的六个课程体系,包括以学科课程为主的探究课程、以劳动课程为主的实践课程,以信息技术设计为主的智能课程、智造课程等。各课程所做设计最终可以互相合作拼搭,成就一个未来可期的集成创意。

    既动手又动脑,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方式,有效使用开源硬件、3D打印、图形化编程软件等数字化工具及其他传统工具,让学生将自己的创意设想转变成真实作品。

    主题科学课程群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成长规律,设计趣味主题,使科学好玩又好学。以《机器人总动员》为例,课程围绕“机器人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设计项目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历感知、疑问、猜想,还要通过调查、分析、交流、创造、成果发布等多种学习实践,最终形成学习成果。作为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的课程,培养了学生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数字素养课程群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思维能力,打破学科固有的界限,走向跨学科、无边界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比如,“科学+艺术”寻找和谐之美;“科学+工程”探索大国工匠精神;“科学+文学”探索人文与科技的意趣。

    每个课程都规划了清晰的课程图谱,设计了有梯度、分层次、螺旋上升的课程活动任务。以《造物与生活》课程为例,设计的问题是,学校保安经常要根据需求打开或关闭校园内某些区域的灯,但校园很大,手动开关灯非常辛苦,怎么才能帮助他们?学生们先提出设计灯光控制系统的方案,再通过开源硬件和编程技术制作模型,实现他们的想法。

    突破场域限制,让学科融合自然发生

    以聚焦真情境、真问题的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得学习自然发生,学科融合自然发生。在这样的科创氛围中,学生创造的勇气被激发,创造的意识逐渐形成。

    人文素养课程群根植于西北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特点,采用项目学习法,一物一课程,物物相连,贯通科学、人文、艺术三大领域,架构“物—器—道”认知三阶,打通学科边界。这一课程群包括《山河川》《大家国》和《阅天下》三大主题。

    以《枸杞》课程为例,不光要了解枸杞是什么,有什么用,还要感受它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打通孩子在历史长河、自然山川,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穿梭的通道,从感知到体验再到艺术的升华,最终让孩子们从自然中感受万物的生长,从实践中体悟人类智慧对自然馈赠的再创造。

    课程学习突破场域限制,学校不仅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科技馆、大自然,还会在适宜时节里让孩子们在校园里种下枸杞苗,再长期观察、记录,通过学习场域的不断转换,伴随时令节气,孩子们和小树苗共同生长。

    三大课程群评价指标一致,共同遵循六大能力发展:感知力和思维力、协作力、行动力、审美力和表达力。学校将六大能力评价体系植入学校数字大脑,通过智管中心实现学情大数据分析。通过课程实践强化,这六大能力可以进化为品格,六大能力步步进阶,实现学生从认知技能到核心素养的立体发展。

    (作者系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实验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