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王莲池。 张娇娇 摄 |
近日,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指出,到2025年将设立5个左右国家植物园,使7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5%以上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迁地保护,初步建立协同高效的国家植物园管理机制。
国家植物园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场所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8万余种,横跨6个气候带、有8个主要植被类型。对植物保护来说,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措施。尤其迁地保护是拯救可能灭绝生物的最后机会,植物园就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场所。
“当物种种群数量极低,或植物生境被破坏甚至不复存在、生存繁衍受到严重威胁,就需要迁出原地,移入植物园等地进行保护和管理。”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张志翔说,迁地保护已成为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
“国家植物园是植物迁地保护的重要载体,可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代表的就地保护体系,有机衔接、相互补充,同时,还发挥植物基因库作用,从而实现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全覆盖和可持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王茹指出,迁地保护的范围包括濒危物种、特有物种、作物野生近缘种和旗舰物种,其不仅有效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具有国家代表性和战略意义物种,也为就地保护的开展提供优先级选择和解决方案。
据悉,我国已建设植物园近200个,迁地保护植物2.3万余种,约占我国本土植物种类的60%。2022年,我国在北京和广州设立的两个国家植物园率先挂牌运行,为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北京气候适宜,温带、亚热带甚至热带地区的植物,耐寒耐旱的植物、湿地植物等都可在此生长,而且南北植物园结合建立的国家植物园,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展览展示的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李俊清表示。
构建迁地保护网络和科学研究平台
《方案》确定在已设立2个国家植物园的基础上,再遴选14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园,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逐步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并加强与国家公园体系的统筹协同,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
《方案》指出,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将突出国家代表性、科学系统性、社会公益性,坚持对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续利用,统筹发挥迁地保护、科学研究、资源利用、科普宣教、园林园艺展示等多种功能作用,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活植物迁地保护体系,为遏制野生植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植物园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科学研究和教育。”李俊清称,研究物种进化、生命起源、物种种间关系,药材、粮食和水果品种的改良,园林花卉的开发等,都离不开有大量物种的植物园。比如,一个类群或者一个复杂进化关系的物种,只有在比较大的植物园中,把这些植物系统保护下来,才能继续做深入研究。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综合考虑国家重大战略、主要气候类型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因素,打造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国家植物园体系,进一步构建迁地保护网络和科学研究平台,推进植物资源利用,建立健全科普宣教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园林园艺水平,大力弘扬国家植物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