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雕塑兔儿爷。 |
兔儿爷是老北京对中秋佳节的生动诠释。
兔儿爷最早出现在明末,用来祭月。明代诗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意思是,京城人过中秋节,多用泥捏出兔子,穿衣戴帽如同人一样盘坐着,供孩子们祭拜。明《北京岁华》描述:“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翻开《四世同堂》,老舍笔下的兔儿爷更是传神:“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露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不愧是京味作家,京城传统文化呼之欲出。
兔儿爷形象来源于月兔捣药的传说。相传有一年,京城闹瘟疫,嫦娥派玉兔下凡救治。玉兔化身白衣郎中,怀抱玉杵和药臼来到民间。人们忌讳它一身白衣,不愿开门。机灵的玉兔赶紧到庙里借了神像的盔甲穿上,百姓这才开门迎接。有玉兔的助力,京城内外的瘟疫很快消除。百姓为感激玉兔的恩德,就请能工巧匠用泥塑彩绘做成它的样子供奉在堂前,尊称“兔儿爷”。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摆上新鲜果蔬五谷祭拜它。
从明清到民国,京城里有很多制作兔儿爷的手工作坊。民间艺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有的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形态各异,人们买时尊称为“请兔儿爷”,后传入皇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多种清朝时的兔儿爷。如今,兔儿爷已成为京城吉祥物,同时也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北京对外交流文化礼品。
作为老北京中秋佳节的符号之一,兔儿爷把天上的明月演绎成别致的礼物,赓续绵延不绝的京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