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实光洁的红柿子,现正被人们从树上一一摘下。卸下来的柿子,河水般流向田间地头和小院的房前屋后,堆成了一座座柿子山。所有的空闲地儿,都成了繁忙的柿子加工场:削皮、串线、悬挂。
柿子山前,忙碌的村民,熟练地打着转儿削柿子皮。旋落的红色柿皮条,一缕缕从手边飞起,袅袅娜娜地落在一旁,颇有“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意境。
村落里,柿子墙这里一面、那里一片,比赛似的,晾晒着甜蜜和喜悦。柿子们鼓胀着红色的脸膛,一副热情的模样。柿树上那些没有被摘下来,直接变软成熟了的红柿子,宛如一掬红色的蜜汁。在蝉翼般的表皮上撕开一个小口,直接吸食,如吮蜜吸糖。当地人说:这柿子润燥败火、暖肚子。
和柿子相比,陕西富平柿饼的口感更好,一口咬下去,它会微微抗拒你的牙齿,然后绽出溏浆,内里的糯、甜、香,会挨个儿和味蕾言欢,激荡起回味无穷的涟漪。
柿饼似乎清楚,它们的甜蜜里,一定要有风霜的砥砺,有雨雪的洗礼,还要溶入人类的汗水和智慧。这好品质,就像一个人拥有的功夫,要“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太阳升起落下,风来霜往。场院里那些削掉皮悬挂起来的柿子,开始去了桀骜,由硬变软,表皮和内里就都成了蜜色。再经历几段秋阳,几段风霜后,柿子里的水分荡尽,一个个瘦弱下去,颜色也越发深沉。小雪节气来到时,柿子的表皮上,便有白色的粉末浮起,这是柿子中渗出的葡萄糖和果糖的析出物,像一层霜雪做的衣衫。
到这个时候,当地人会将晾晒好的柿子收起,放入一口口大缸里,回软。待变软泛红后,用双手捏成脐脐相对的饼状,至此,柿子们便拥有了另外一个响当当的称呼:合儿柿饼……
世间美好的事物,大抵和柿饼一样,都是经历过艰辛与磨砺的。正如这一个关于柿子树的故事。
一天,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流落到富平北部的金瓮山下。几天水米未进,本以为会命丧于此,仰天长叹之际,忽见一树丹红点点,走近细看,原来是红红的尖柿。随捡起掉落树下的红柿子,急火火塞进嘴里。很快,甘如蜜饴的柿子,填饱了他的胃,也帮他恢复了体力。
这位乞丐,是朱元璋,那一年,他25岁。16年后,当了皇帝的朱元璋,时常感念曾救他一命的柿子树。不仅命当时的富平知县张得先精选一批柿子树苗送往京城,栽植在皇宫御苑里供他回味享用,还专程故地重游,把自己身上的黄袍脱下,披挂在这棵柿子树上,册封柿树为“凌霜侯”,后人建庙纪念。至今,当地还流传着民谣:“唐王陵上神仙伞,千年古槐问老柿。皇上亲封凌霜侯,柿叶临书自古留”。
柿子,除过作为吃食,还可以变成酒、醋、茶、药等等。小有名气的富平柿子醋,对于爱吃面食的陕西人,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午饭时,我们吃到的凉菜和汤面条,就是用当地柿子醋调制的,口感的确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