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讯(记者吴桐)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日前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短期海洋热浪后确实会出现鱼类生物量减少,但对底栖鱼类生物量影响有限。
底栖鱼类主要是指在海洋底层附近生活的鱼类,多为鳅科和鲇科,如花鼠、红尾鲶、清道夫等鼠鱼,还有光背电鳗、七星刀鱼、肺鱼等,星鲨、真鲨、角鲨等是常见的经济底栖鱼类。
海洋热浪是海域水温异常超高,并持续时间超长的海洋灾害。海洋热浪导致大面积鱼类逃离或死亡,给下游带来一系列影响,包括珊瑚白化、物种取代、种群变化,至于对生态系统产生多大负面影响,一直以来还不清楚。海洋热浪被认为与极端温度事件有关。极端温度,是指一段时间内某一地区达到的最低或最高温度。
论文作者和同事分析了1993年至2019年的248次海洋热浪对北半球大陆架生态系统中海洋鱼类的影响,涵盖的气候范围从亚热带一直到北极,研究期间开展了大规模的观测,数据采集来自18次科研拖网调查,范围覆盖大西洋西北部和东北部,以及太平洋东北部纬度45度区域。
论文作者发现,虽然一些物种的生物量会在海洋热浪出现后显著减少,但整体鱼类生物量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且就算调整了纬度、深度等因素,表明个别物种会受区域影响,但不存在整体减少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