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伟民
时报特稿
北极地区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约5%,却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和甲烷库,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过去50年来,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加快,导致当地原本低矮的苔原植被开始越长越高,将深刻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功能。近日,我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北极植物区系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将有助于极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也曾是郁郁葱葱之地
北极地处高纬度,是一个极寒冰冻地区。但在地球历史上,却曾是一个温湿之地。地质古生物研究表明,在距今6600万年前,北极气候温暖湿润,森林郁郁葱葱,生长着樟科、桃金娘科和罗汉松科等热带、亚热带科属的植物。岩层中植物化石丰富,还发现有煤炭沉积,都充分证明了当时北极的湿润气候特征。
随着新生代古近纪晚期以来全球气温的趋冷,北极冰盖最终形成,植被从森林演变为现在的苔原植被。北极柳、紫花虎耳草和仙女木等低矮植物匍匐地面生长,丛生虎耳草和无茎蝇子草呈丛状或垫状生长,这都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目前,我国科学家通过综合研究32个被子植物类群发现,现代北极植物区系的成分最早可追溯至晚中新世早期。自此开始,外来物种和土著物种的多样化,在上新世与更新世之交曾快速增加,但在更新世中期冰盛期以来急剧降低。北极植被几经起伏变化,演变成当今的苔原植被面貌。
低矮植被正在长高变绿
由于地球温室效应,北极原本非常低矮的苔原植被,已经随着当地变暖而长得越来越高。不仅原有植物正在长高,入侵而来的也是长的较高的新植物。
科学家研究发现,较高的植物更容易“捕获”到更多积雪,有利于植物下面的土壤隔热保温,使得土壤在冬天需要花更多时间结冰,土壤也就有更多机会释放更多的碳。
植被高度的增加不只发生在北极少数几个地方,而是遍及苔原地区。如果较高的植物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增加,那么到本世纪末,植物群落的高度将可能增加20%至60%。
科学家还发现,北极陆表面积呈现融雪提前和植被绿度增加的趋势,且北极植被绿度与夏季温暖指数亦呈同步变化。在2002—2021年,77.4%的北极大陆区绿度在增加,约5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亚马逊雨林的面积。
北极植被绿度增加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很大关联,最高的5个年份均出现在2017年之后,并且植被“绿化”有加速趋势。
湿地和沼泽地或将扩大
目前,世界上30%—50%的“土壤碳”被困在北半球的永久冻土中,气候变化导致的任何生态系统的失衡,都会直接促使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的释放。因此,现在北极正呈逐渐升温趋势。
增温使碳循环加速,未来的北极可能不再是茫茫冰原。不仅如此,碳循环的加速还将影响植物的覆盖面积,会促使一些生物加速扩散到相邻其他地区,带来连锁生态反应。
科学家研究表明,北极被子植物的多样性来源于多个生物地理区域,但约有54%的外来迁入者来自北美西部,而且其迁入动态过程贯穿了北极植物区系的整个进化历史,这表明在北极和北美西部之间可能存在一个长期的生物散布廊道。显然,目前北极大范围的植被“绿化”,将深刻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功能,并对野生动物的迁徙和分布产生影响。
北极植被的显著变化,还会加剧北极和整个地球的气候变化。如今,温度的升高让北极的冻土层开始溶解,分解排出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让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除此之外,北极地区的冻土层会逐渐消失,导致土壤变得湿润,或将扩大湿地和沼泽地,而这些地区常常会出现苔藓和草本植物,湿地会成为一些水生植物和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北极植被变化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向针”和“无损探针”,对北极植被变化及趋势的研究,将加深人类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演变的认识,也将进一步认识北极生物多样性变化带来的深远影响。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名誉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