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云身》剧照。(南方科技大学供图) |
编者按 近日,科幻哲理剧《云身》学术研讨会在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召开。该剧分别于2022年、2023年在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上演,曾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云身》创作灵感从哪里来,剧本关注哪些问题,将如何影响中国科幻界?这场学术研讨会给出了答案。
============================================================
2050年,在一个元宇宙与数字孪生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的真实肉身与虚拟替身——“云身”早已实现了在虚拟和现实两种空间的平行生存。4位身陷囹圄者彼此试探、相互攻讦,逐渐发现他们的命运与数字孪生和元宇宙律法紧密相关,甚至已卷入一场殃及全人类未来的终极危机。
这是《云身》舞台剧的一幕。一直以来,我们认为人是世界上唯一伟大的形象,当人作为自我的主体意识开始受到挑战,人类该如何处理未来科技可能带来的人性异化和精神困境,《云身》给观众留下了思考。
审视科技和人性关系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介绍,如果结合新材料和智能制造技术,未来制造的机器人可以在与人对话、接触的时候,使人产生柔软的、有情感的触感。“当这些技术实现后,数据生命就不是屏幕上的App,它很可能是实体的东西,我们叫它为‘云身’。”
《云身》是深圳第一部原创科幻哲理剧,由陈跃红、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以及深圳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尹迪共同编剧,尹迪执笔并担任导演。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曾指出,科幻是对灾难的想象,是神话中灾难叙事的一种变种。回顾文学史,巴别塔、阿普苏、尤米尔等造物主与造物的故事在人类历史上一再被讲述。在未来的科技革命中,每个人都是当事人。
深圳市文联文艺创作室一级作家邓一光介绍,《云身》这部剧讲述了硅基人的觉醒,激励衰败的碳基人向人类升华,以解决自身危机的故事,讨论了人类与科技的冲突。“虽然人类还掌握着例如校正权、审判权这样的权利,但人类这个称谓已经属于碳基人和硅基人共有,冲突的核心和最终的审判是在该基础上展开的。”
在尹迪看来,作为一部科幻戏剧,《云身》一直关注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而非一部披着科幻外皮的社会问题剧。“我们试图和观众一起重新审视科技和人性的关系,将两难的处境以戏剧情境和戏剧冲突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
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周思明介绍,《云身》的新奇感和陌生化,不仅挑战了人们的想象力,而且打破了现存生活的秩序,凸显了人文学者对技术的焦虑和对于未来危机的惊醒,内容注重哲理思考,具有鲜明的哲理性、科学性、知识性特色,是一部极具人文价值、哲理思考价值的作品。
填补科幻舞台剧空白
2021年的冬季,陈跃红和吴岩散步时谈到,科幻舞台剧在行业内依然是块空白。两人萌发了制作科幻舞台剧的想法,并找到了尹迪,三人一拍即合,并不断酝酿剧本的主题。
他们曾经想象过以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为背景挖掘题材,也曾经想象过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寻找花朵的题材为写作框架,最终确定了人工智能的核心主题,那就是硅基生命的可能与碳基生命的矛盾关系纠结。
两位人文社科教师敢于触碰人工智能的话题,与南方科技大学的文化氛围相关。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凌介绍,南方科技大学搭建了人文社科和理工科教师在同一屋檐下工作的格局,人文社科教师在学术交流上与自然科学、理科、工科、医科的教师保持沟通。“在新学科的建设下,学科交叉、学科碰撞自然发生,这是《云身》所产生的背景。”
科幻作品往往会涉及大量前沿的科技和思考,《云身》也不例外。说到《云身》剧本涉及的高端科幻元素,陈跃红提到了3次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会上的跨学科交流引发了对《云身》的科幻想象。
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学等颠覆性技术,引发的危机和对人文学科的挑战正是《云身》的灵感来源。近年来,由于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大规模的语言训练模型使得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的语言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翻译能力,等等。值得庆幸的是,基因、情感等依然不能计算。但是,随着量子科技的发展,基因、细胞、情感等在未来或在被计算之列。“这些技术可能在几十年之后就会出现,挑战人类的本质,这也是我们做科幻舞台剧的基础。”陈跃红说。
周思明表示,《云身》打通了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壁垒,作品所提供的思考,是未来的也是现实的。它以未来的思维方式给当下的人们在潜意识里灌输了这样一个理念:唯有面向未来,才能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