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2日 星期五
一场心理测评让我有了心结
□ 曹大刚

    大耳叔叔:

    您好!

    上周,我们进行了心理测评。因为心理老师在休假,测评就临时由校医负责。她告诉我们,如果测试结果有问题,她会找我们。

    一周过去了,周一晚自修的时候,同学们都在安静地写作业,校医站在教室门口,拿出本子看了看,然后就扯开嗓子叫我的名字,让到我校医室去一趟。班级安静的场面立刻被打破,同学们用惊恐的目光望着我,然后窃窃私语。我当时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低着头快速逃离了教室。来到校医室,校医说,我的抑郁测评分数高,问我有没有吃过治抑郁的药,有没有看过心理医生,有没有想过自杀什么的……我都否认了,她又问了我爸妈的电话,要进行确认,我当时就气哭了。爸爸听见我哭了,不停地安慰我。

    直到现在,我心里还有这个结,我感觉同学们似乎都觉得我心理不健康。下课的时候,心理委员还经常在后面悄悄跟着我。老师,您说这个书还咋读下去……

    茜倩   

============================================================

    茜倩同学:

    你好!

    感谢你的信任,老师很能体会你晚自修时的尴尬处境。由于学校专职心理老师休假,测评工作暂时由校医兼任。虽然心理老师和校医都是负责健康工作的,但二者分工还是有区别的。校医主要是负责学生生理上的健康,而心理老师则是负责心理上的健康。

    由于校医一个人要负责全校的心理筛查,时间紧急,访谈的工作量又很大,加之她可能习惯于风风火火高效率的做事风格,导致她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但心理工作有个重要的原则是尊重隐私及对外的保密性,在这一点上,校医没有把你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用诊断病人的方式进行排查,还通知你的爸爸,这个做法确实会让你感觉很不舒服。不过,这仅仅是心理测评,是对自己人格、情绪、行为等当下状态的初步觉察。根据规定,测评的结果不能作为诊断症状的唯一凭证。

    对待排查的结果,由于校医没有处理好谈话方式,把你的个人隐私暴露了。虽然当下,社会对待心理健康检查,就如同对待感冒一样,部分省市甚至已经将其纳入医保范畴,但一些人对心理检查还存在污名化的认知,容易把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其实,在一些心理普及好的学校,学生随时都可以去找心理老师,让他们帮助自己分析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困惑。

    这次测评其实对你也是一个提醒,如果确实存在问题,建议进一步找心理老师沟通辅导。但不建议你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自己进行诊断,因为网上有很多心理测评缺少科学性,容易标签化,让自己陷入某个状态的漩涡里。

    另外,班级同学对你的误解也是暂时的,你不用太过在意。你可以一如既往按照自己的习惯来生活,等再过一两周,你的表现没有太出格,大家也就会淡化这个事情。建议你把自己当下的困惑,跟班主任或校医说,让他们为你进行澄清并对同学们进行心理知识的科普,消除对心理测评及其结果的污名化。

    大耳叔叔   

============================================================

    案例反思

    当下,全民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网上也出现了各种心理测评量表。但量表测评不能作为评价心理健康的唯一标准,要结合自评和他人不同视角进行评价。选择的量表,要和当下近一个月时间里心境持续的状态有关。填写量表的时候,更要用自己的第一感觉进行选择。由于一些心理测评量表是国外编译版本,做测评时,需要准确理解量表中所表述的真正含义。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心理高级教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理治疗师)

    大耳叔叔心理信箱:3548004514@qq.com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