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加快,高层建筑和生命线工程越来越多,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据统计,历史上的130次巨大地震灾害中,90%到95%的人员伤亡都是由建筑物倒塌造成的。这就要求在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不能掉以轻心。
地震工程学的诞生和发展,特别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现代减隔震技术的工程应用,为改善各类工程结构在风荷载及环境振动等作用下的性能水平,进而为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提供了有效手段。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世界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能够消减各种震动波对上层建筑的损害,保障建筑内部的设备、装修等附属物件不受损坏。
为了让公众对“减隔震技术”有更多了解,由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法规司)指导、中国地震局发展研究中心与广州大学抗震研究中心共同策划,周福霖院士团队编写的“防震减灾科普系列”之《以柔克刚:建造地震中的安全岛》《勇于牺牲的抗震先锋:结构消能减震》《神奇的能量转移与耗散:结构振动控制》《试试房子怕不怕地震:结构抗震试验技术》(共4册),在2023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推出。这套以介绍减隔震技术为内容的防震减灾科普系列读物,文字通俗易懂,形式图文并茂,辅以翔实案例,配合扫码可观看动画,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是适合一般读者阅读的大众防震减灾读物,科学性、原创性、权威性、引领性强,有利于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
减隔震技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公众和市场的接纳,而实现这些愿景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减隔震,相信减隔震。秉承这一目标,该科普系列丛书从隔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振动控制技术和抗震试验技术四个角度,带领读者了解防震减灾领域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原理。
防震减灾是关系到国家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减隔震相关技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正在向更安全、更全面、更高效、更低碳的方向蓬勃发展。在减隔震技术日益走进千家万户的同时,全社会对高质量科学传播的需求正在变得愈加迫切。希望我国的防震减灾科普事业欣欣向荣,真正能够与科技创新一道成为防震减灾事业创新发展的基石。
(作者系中国地震局发展研究中心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