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8日 星期五
通信科普的一次盛举
□ 陈芳烈
图为1983年我国发行的题为《飞天》的纪念邮票。
(图片由作者提供)

    岁月回眸

    今年距“世界通信年”已经整40周年了。回想起当时围绕世界通信年所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我至今印象十分深刻。

    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人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时,也迎来了科普创作的一次新的高峰。

    1981年11月1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把1983年定为“世界通信年”,以此来强调通信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它要求世界各国在这一年开展各项活动来大力宣传通信,普及通信科学技术知识。

    我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于1982年12月24日成立了“世界通信年”中国委员会,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围绕世界通信年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便包括《飞天》纪念邮票的发行,以及由全国数十家媒体参与的通信科普作品征文和评奖活动。

    1983年4月28日,为配合“世界通信年”主题宣传,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枚题为《飞天》的纪念邮票。这枚邮票以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形象为主要创意元素,融入书信、卫星等象征通信的意象,表达了通信覆盖全球、服务于全人类的主题。彩袂飘逸、绕地飞行的女神以及背景图案中涟漪的电波,使艺术和科学在这方寸之地融为一体,交相辉映。邮票右上角呈现的图案是由法国人门德设计的世界通信年徽志,它以回转交错的线条勾画出了人类通信四通八达、网织天涯的意境。它与飞天的形象相互补充、异曲同工。

    《飞天》邮票作为世界通信年的“形象大使”露面,使人们具体地感受到科普借助艺术,以另一种形式走近大众,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魅力。借此机会,我也写了篇《邮票上的通信》,作为世界通信年的应征文章,发表在《知识就是力量》1983年第1期上。这篇文章借用世界各国发行的一些以通信为题材的邮票来讲述通信的历史。这是我第一次在科普作品中以邮票说事。

    以邮票为载体普及科学知识并形成巨大宣传效果的是,198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邮票上的科学》这档电视节目。节目是由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中央电视台社教部、中国通信学会科普读物研究会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共同组织摄制的,曾连续几年热播,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荧屏盛事。紧接着,人民邮电出版社于1987年5月出版了《邮票上的科学》一书,被纳入“第二课堂丛书”系列,给青少年课余阅读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还播出了由中华集邮联合会等7个单位主办的“全国集邮与科学文化知识竞赛”,进一步推动了集邮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世界通信年科普征文活动中,由全国各大报刊选送的文章达数百篇之多,参加写作的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科研人员、院校教师、通信兵官兵和各行业与通信相关的人员,作品的内容涉及通信前沿科技、历史、常识、典故以及它的日常应用。可以说,这是通信年科普界的一次盛大笔会。其成果集中反映在1983年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通信优秀科普作品选编》之中。我还清楚记得,当时上海的一位科普作者为了核实一个史料给我写信的事。他说,他被诊断患有绝症,所剩时日无几,但一定要把手头的这篇文章写完。后来,我在作品集里看到他的这篇文章,却不知他本人是否能看到。这也使我想起“书林守望”丛书的一位作者,未等到自己呕心沥血写成的书出版便撒手人寰的事。在科普、出版领域有许多类似感人的事,令我们不胜唏嘘。

    虽然世界通信年已过去整整40年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亲切。它是通信科普的一次盛举,给人留下以文会友的难忘记忆;在科普与集邮文化的碰撞中,也给我们留下了科学与艺术交融以及科普走向荧屏的许多启示。

    (作者系人民邮电出版社前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前副理事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