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笔者家乡地处长江沿岸,盛产绿茶。春风刚至,茶农们便张罗采茶制茶了。
随着雨水等节气的到来,采摘的鲜叶由贵到贱,制成的茶叶价格从高到低,称谓也不尽相同。家乡习惯性将清明之前采制的茶称为明前茶。因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极品。清明前,初春气温低,茶树生长速度缓慢,发芽数量有限,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故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经过一个冬天的滋养,明前茶饱蕴天地精华,滋味清纯,让人发出“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感叹。
刚炒制好的明前茶,不宜马上喝,先放上一到两个星期,味道会更好,不仅可去掉茶中的“火”味,而且还能降低干茶的水分。家乡的茶农,还有的将新炒的明前茶放入有生石灰的缸中,以干燥、去火,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的存放,沏出的明前茶就能达到色绿、汤清、香高、味醇的品质。
那年,笔者创业失败,在三叔家的茶园,品尝他炒制的明前茶。一撮碧绿新鲜、带着油光、白毫丰盈、形状扁直、尖端不弯曲的茶叶,聚集在木勺里,三叔轻轻将其放入透明的玻璃壶内,注入适量刚烧好的80℃左右的山泉水。热气从壶口缓缓而出,茶香弥漫,芽叶在水中慢慢舒展,上下漂浮,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花儿。
茶汤,嫩绿明亮;滋味,清新鲜爽。静静地看过去,一如看见自己的心灵由单薄到丰满,由粗糙到精致,笔者紧绷的神经渐渐松弛下来。端起茶杯,轻轻品上一口,满口生津,茶香四溢,齿颊留香,沁人心脾。人的一颗心,在飘浮的热气里、在唇齿间的茶香四溢里,安定下来,一如迷失的灵魂重归身体,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郑板桥喜竹爱茶,常常于诗书中透露出浓浓的茶味:“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尽管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步文坛,生活却很清贫,杯中香茗也是寻常的“雨前茶”。其肥壮多汁,滋味醇厚,香气纯正,深得老百姓的喜欢。
雨前茶,为清明后到谷雨前半个月左右采制的茶,又称“二春茶”。它虽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因生长时气温较高,芽叶生长相对较快,积累的内含物也非常丰富。雨前茶滋味鲜浓且耐泡,有“明前茶耐看,雨前茶耐喝”的说法。相较于明前茶昂贵的价格,若只是单纯喜爱品茗,显然雨前茶的性价比较高。
立夏之际的叫“三春茶”。此时,茶芽发育较大,附叶两瓣,形似雀舌,所以又叫“雀舌”。“三春茶”采过后,一个月再采叫“回春茶”,这时茶的叶子已成片,并附带茶梗,所以也叫“梗片”,其品质已大大不如前三种。
其实,不管什么茶,用心品都能品出味儿来。所谓一茶苦,二茶涩,三茶甜似蜜。生活也如此,先苦后甜,苦尽甘来。不管生活怎样,用心过着,就能活出精彩。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本版投稿邮箱 7691315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