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讯(记者吴长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所李木军副教授、近代力学系王柳特任教授与其他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原位双重加热策略,成功实现了对具有多种流变性质和功能特性的热固性材料的墨水直写打印。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
热固性材料在交联后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具有非常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近年来,热固性材料在软体机器人和柔性电子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型软体机器人对复杂结构与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面向其开发一种简单、普适、廉价的热固性材料制造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热固性材料的3D打印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如固化原理和材料的流变性、成型效率等。
通过邻接层快速加热和焦耳加热器加热的双重加热方式,科研人员成功实现未经改性的低黏度热固性材料直接3D打印,最快可以在两秒内固化,打印结构与模具铸造结构的力学性能类似。通过采用不同直径的喷头,该方法的尺寸可扩展性得到验证,实现了120毫米的最大打印高度和50微米的分辨率。论文作者展示了一批具有不同性质的热固性材料的原位双重加热打印。这些材料具有跨越5个数量级的动态黏度变化,包括牛顿流体、剪切变稀流体、屈服应力流体等。
这项研究成果展示了原位双重加热打印丰富的功能性,包括打印多材料异质结构,以及不同含量的磁响应柔性结构,如柔性血管支架等。通过与“拾取和放置”工艺结合,原位双重加热打印还可以制造柔性电子设备。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原位双重加热打印在新兴的软体机器人、柔性电子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