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896年时德国柏林中央电报局内景。 图2:用莫尔斯电报机发送电报时的情景。 图3:发送了第一份电报的装置。 (陈芳烈供图) |
2022年最后几天,德国邮政确认12月31日最终停办电报业务,标志着这项已延续了大约200年的古老电信业务在德国退出历史舞台。外媒报道说,与“老古董电报”这种信息传递方法比肩的目前也仅有邮递员投递,世界各国早就放弃通过电缆发送一组字符这种电报通信业务了。
得悉这个消息,我虽谈不上震惊,却多少有那么点儿“心事”。就在几天前,路过北京长安街电报大楼时还寻思:距我上一次所发(礼仪)电报,至少过去15年了。这个“老古董”,不知不觉中是不是真的从我们的生活消失了?
好奇心促使我给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杨义先打去电话。他告诉我,北京电报大楼营业厅早在2017年6月15日就已宣布正式停业。在此之前,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荷兰的电报服务已在2004年宣布停业,美国、泰国和印度的电报业务,也分别在2006年、2008年和2013年宣布停业。
身为著名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杨义先见证了电报业务发展的巅峰:1985年时,仅仅是北京电报局的公众电报业务量就多达每月300万份。可惜,仅仅几年后,由于电话和传真机的迅速普及,电报业务量很快就出现断崖式衰减。待到20世纪90年代时,北京的公众电报就已减少到每月40万份了。
人民邮电出版社原总编辑、著名电信专家陈芳烈接到我的微信消息,即刻回复我说:“莫尔斯电报已成怀旧的象征;今后,我们或许只能在历史题材的影片中,或某种特殊场合,才能听到嘀嘀嗒嗒的用莫尔斯电码发出的发报声了。”
陈芳烈前辈早年就读于北京邮电学院,念的是有线电系电报电话专业。电话里他对我说,印象中新加坡电信公司是在2002年发出了该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份电报,这份电报的内容是向一对在印度举行婚礼的年轻夫妇表示祝贺。电报淡出公众通信舞台,实际上早已成为定局。
遗憾乎?
大约200年前,电能首次在通信技术和工业技术里的应用,是以电报传送书面文本。电报的发明,首开人类以电传送信息的先河,揭开了电信时代的序幕。从此,通信被“插”上了电的翅膀,只需1秒钟,它便可载着信息“行走”30万千米。如19世纪的美国作家纳桑尼尔·霍桑小说里的一个人物所言:“一根伟大的神经,在无声无息的时间里振动,传播到千里之遥……”
历史也记得那个辉煌的时刻:1844年5月24日,美国发明家塞缪尔·莫尔斯坐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中,用激动得发抖的手,向64.4公里以外的巴尔的摩城发出了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电报内容为:“上帝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这之前4年,1840年6月20日,画家出身的莫尔斯申报了一个专利,名为“应用电磁技术改进信号传递信息的方式”。他设想了一种系统,通过电磁波以点和画线组成的电子字母表为代码进行信息传递。用莫尔斯自己的话说,(我)“发明了一种新的有用的机器和符号系统,它利用电磁发出声音和符号。这种新的应用能够进行远程信息传输,或者采用同样手段、同样的应用和电磁效应来永久记录任何发出的信息符号。我将这项发明命名为‘美国电磁电报’。”
相较于早先面世的其他类型的电报机,这实则是一种优化了的更简洁的单导线电报机。杨义先评价说,莫尔斯电报机在硬件方面的突破归功于他的助手阿尔弗雷德·维尔的一套天才方案:用同一根导线上电流的有无和电流持续时间的长短来设计信号系统,即把持续一个时间单位的电流称为点,把持续3个时间单位的电流称为划。于是,便可以像古老的烽火通信系统那样快速地远程传输信息。
但是,莫尔斯电报机的真正重大突破体现在极有创意的软件方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那套莫尔斯电码。它能通过点与划的不同组合来对应于不同的字母和数字,其中用较短的点划组合来代表经常出现的字母,用较长的点划组合来代表不常出现的字母。
莫尔斯的发明,堪为数字通信的先驱,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电报之功,杨义先给出了一个风趣的评价:电报自19世纪30年代规模化商用以来,就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所以完全可用“生的光荣”来形容电报的诞生。当然,从技术上看,我们也完全可以说电报“死的伟大”。更准确地说,电报其实是虽死未亡,因为,它的“魂”(数字编码规则)已被互联网等数字通信继承,它的“魄”也已“转基因”给了传真机等新型通信工具。
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都建构于信息的基础之上。在过去的200年里,我们接收信息的新方式,一次又一次掀起了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考方式的根本改变。每过几十年或更短的时间,总会有一种新的信息技术闪亮登场,让人们又开始新的梦想。从电话、无线电到电视、电影,莫不如此。
从今往后,还会有怎样的惊喜带给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