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科普达人
“今天给大家介绍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就是我们中国的天眼,位于贵州,是世界上口径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正解说着的吴姥姥“腾”得一下,从屏幕下方举起一口铁锅,对着镜头继续演示。“FAST像一口大锅,大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这个锅里装满了茅台酒,全世界每人可以分到4瓶。500米口径的FAST又像一个朝天看的眼睛,将来如果一旦有外星人联系我们,最早发现的可能就是中国的FAST。”
73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最近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退休之后,她利用短视频平台给大家科普物理常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其实,她坚持科普事业已经有17年。“国家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更多深入的学习和有益的科普”是吴於人做科普的初心,“科学重器,筑梦未来”是她的情怀和理想。如今,吴於人的科普短视频中“脑洞大开”的道具、妙趣横生的演示、绘声绘色的讲解,吸引了全网上百万粉丝的关注。
“吴姥姥”的百宝箱
吴於人很喜欢听大家称她为吴姥姥。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她觉得自己是吴姥姥进科学大观园,在未知的世界里漫游,处处感到新鲜、好奇。
吴姥姥留着利落的短发,头发已然花白,但精气神却不输年轻人。说起话来,思维敏捷、爽朗伶俐;笑的时候,露出两颗尖尖的虎牙。
视频里,吴姥姥最常见的装束便是那件卡其色的多功能马甲。里里外外有十几个口袋,就像哆啦A梦的口袋一般,随时变出各种神奇的“玩具”。
混沌摆永动机、斯特林热机小模型、牛顿摆、指针验电器、菲涅尔透镜……除了这些专门用于物理试验小装置、小模型之外,吴姥姥“百宝箱”里的“玩具”简直五花八门。
有网友问吴姥姥,法拉第笼是怎么回事?没有法拉第笼,吴於人从家里带来一个漏勺,自制成一个导电装置,又在漏勺内外分别贴上小纸条。通电后,内外的小纸条一静一动。这样一来,法拉第笼的静电屏蔽效应一目了然。
评论里有网友留言说:“这才是物理课应该有的样子呀!小时候,学校要是这样教,我可能也是科学家了。”吴姥姥回复道:“不晚不晚。”
让孩子们不再害怕物理
吴於人的快手账号名叫作“不刷题”。不刷题也能学好物理,探究迷人的物理之惑,享受科学思维的快乐,是吴姥姥一贯倡导的理念。
退休之前,还在同济大学教《大学物理》课程的时候,吴於人便发现不少学生依然对物理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即便是物理专业的同学,他可能很擅长做物理题,但并不真正热爱物理,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眼睛里看不到光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大学物理课程研发,吴於人有意在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布置上贴近生活,设计实验内容时,也格外注重趣味性,这一切都是为了引导学生们发现问题,思考那些鲜活的现象,探究深层的科学规律。
吴於人和同济大学同事们一起建设物理探索实验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中拾回科学探索的纯粹乐趣。随后,吴於人又通过努力争取获得了上海市科委、教委的支持,建立了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上海第一家对青少年开放的大学实验室,并担任了首任站长。她和学生志愿者们组织策划的一系列趣味物理活动,备受青少年欢迎。
“还是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吴於人的另一点深刻体会。孩子还没有形成思维定式,就像是一张正待涂写的白纸,很多时候一点就通。只要良好地启发和引导,他们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惊喜。
十七年科普生涯
从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算起,吴於人做青少年物理科普,已经是第17个年头。孩子们参与实验、动手探究的热情,是激励吴於人将这项事业坚持到底的动力之源。
吴於人和致力于科普和儿童、青少年创新教育的年轻人组成团队。也正是因为团队的年轻人,她开始尝试用新兴的短视频形式来传播科普内容。短视频里,那些神奇的实验画面可以呈现得更生动立体,视频里还可以添加特效、图画、文字说明等素材,让实验看起来妙趣横生。
团队渐渐发现,只要是吴姥姥出镜解说的视频,点击热度都特别高,出了接连好几个“爆款”。她仿佛具有天生的表现力,表达生动自然,富有热情。她总是能变出各种各样的“法宝”,并利用那些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工具,将复杂的现象规律解释得一目了然。吴姥姥讲物理的视频内容,便由此固定更新起来。
和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授课不同,在短视频里讲演,吴姥姥需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快捷高效、生动有趣地传达内容。一条短视频时长虽短,但光拍摄起来也要三四个小时,常常需要连续拍两三遍,再由团队帮忙剪辑。
最难还是前期的创意策划脚本,而这部分的工作,很多时候都倚重吴姥姥的灵感和智慧。好在吴姥姥点子多、“脑洞”大,而且不怕苦和累,常常和年轻人一起连轴转。
如今,年过古稀的吴於人感到十分幸福、充满活力。持之以恒的科普,吸引了越来越多充满好奇的目光,从他们的目光里,她看到了赤诚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