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9日 星期五
学习科学课堂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 张记书

    学习科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论述,并提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强调创新人才培养,就有必要更加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课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吸收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强化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学习科学首次被写入国家教育文件,修订后的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还突出强化了内容结构化和学科实践。

    从学习科学视角理解基础教育改革趋向,深入落实新课标要求,改变课堂形态,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结构化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善于主动探究、能够与人合作的学习者。

    强化系统,突出课堂的结构性

    学习科学认为,人要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理解事实和观念,用促进提取和应用的方式组织知识。也就是说,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核心指引和边界约束,在明确“学什么”“有什么”的前提下,更利于知识的吸收内化。长期以来,有意无意陷入无数散点式知识学习的课堂,导致知识成了孤立的存在。学习科学下的课堂应当重整知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脉络和网络,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也就是实现知识内容的结构化。系统性学习后,学生更容易理解单点知识所处的位置和具有的作用价值,也更容易提取调用所掌握的具体知识。

    强化问题,突出课堂的实践性

    学习科学强调在情境和社会文化中学习。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死”的知识要变“活”,离不开运用。真实的问题更为丰富和复杂,也会让知识变得更加生动。例如,针对疫情,教师可以进行综合的问题设计,从病毒传播到引发疫情,再到病例筛查、疫情控制、社会信息发布等,将生活中真实的疫情防控的完整流程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从多学科出发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更加完整的问题链条下理解单点知识,就是以问题生发知识、启动学习,同时还可以用知识解决问题、引发新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强化探究,突出课堂的生成性

    学习科学强调人的学习是手、脑、心及与环境的一体化,这其中必须有学习主体深度的参与和体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以掌握确定性的基础知识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被动接受。学习科学课堂上,要将死板的知识变为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让知识的学习变为具体可参与的过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方案设计、过程推导中等真实的身心参与中,增加自我寻找答案、探究结果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另辟新径,善于主动解决问题,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强化合作,突出课堂的社会性

    学习科学倡导共同体学习,认为学习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与分享。创新人才不能是单打独斗的孤勇者,应该是合作攻坚的奋斗者。学校是小社会,课堂便是小集体,通过具有角色分工的团队学习,可以在真实的任务场景中有效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使他们从小养成愿合作、会合作的习惯,能到融入团队并展现自己的才能。

    (作者系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运营部部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