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2日 星期五
食品碳中和不易,别成噱头!
科苑视点

    □ 陈 杰

    基于“双碳”目标,当公众把目光聚焦在能源、制造业等高耗能产业之时,却鲜有人会将一盒牛奶、一把蔬菜亦或是一支冰淇淋跟碳中和关联到一起。日前,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认定国内首个山茶油碳中和产品引发热议,某生鲜巨头上线首批带有零碳认证标识的有机蔬菜,奶制品企业上市碳中和有机奶,则无一不是在宣告,碳中和食品已经广泛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报告指出,食品摆上餐桌前需经研发、收获、加工、分销、零售上储存的层层环节,每个环节均会产生温室气体。这也意味着,碳中和食品从田间、牧场到工厂再到货架,从摆到公众餐桌,到最后的包装废弃利用要实现全程零碳,这绝非易事。

    目前,国内外在食品碳中和领域较为活跃的企业有不少,这些企业为达成一款产品甚至整个工厂的碳中和目标,除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经验的积累之外,企业大量精力和财力的长期投入才是背后强力的支撑。而这,或许正是目前食品碳中和案例多集中在行业巨头的主要原因。

    除了企业必须要投入的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升级改造外,食品巨量的零碳、碳中和认证成本也不小。市场上有机蔬菜和有机奶的碳中和认证费用目前均由企业方承担,供应链和消费者暂时还不用为这个认证来“埋单”。当然,对于意在将碳中和视为企业未来竞争关键赛点的头部食品企业而言,这些认证成本在其环保投入上的占比并不高,认证的时间成本或许更让企业“头疼”。

    一款零碳食品的诞生离不开碳盘查和碳中和认证过程,认证需要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核查并颁发证书,碳盘查则可由企业自行完成。《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显示,企业进行碳盘查首先要确定基准年排放量,过程非常复杂,需要企业界定组织边界、明确温室气体种类、梳理相关活动,并评估活动层面的排放量。此外,不同非政府组织、机构和政府发布的温室气体核算和披露的标准多达数十种,进一步提升了盘查难度。最后,才经由第三方机构进行认证颁发证书,整个过程完全按照标准执行,历时几年都很正常。

    可以说,食品碳中和对于企业而言困难重重,仅从认证一项就可见一斑。但目前来看,国内农业、食品行业的碳足迹认证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进而也给认证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当前零碳食品、碳中和食品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认证机构可以采用国际标准,或者自己开发相关标准开展认证。但问题在于,一些机构既未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认证资质,且不是独立第三方,其开出的所谓的“碳中和证明书”,实际上在打碳中和认证擦边球。也就难怪有业内人士坦承,在零碳食品缺乏相关法规和标准的情况下,这么搞必然会有企业夸大减排效果,并以谋利为目的来误导消费者。

    碳中和牛奶、碳中和冰淇淋、碳中和奶粉、零碳蔬菜……当我们还在纠结食品碳中和有多难之时,身边超市货架已然摆上了不少“碳中和食品”。只是,对于这种一开始就让很多企业蜂拥而上、竞争白热化的概念到底能够走多远,还是一个未知数。

    有调查显示,超七成的消费者愿意为可持续性产品支付溢价,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打擦边球”等现象的存在,碳中和食品离炒概念、玩噱头也就不远了。

京ICP备06005116